中读

禹州药材市场调查

作者:葛维樱

2018-02-26·阅读时长12分钟

79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001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葛维樱)


( 5月24日,从广西进来的草药到了禹州,脚夫们纷纷聚上前来帮买家卸货 )

板蓝根传奇

“板蓝根就像温度计,一有疫病的风吹草动,板蓝根就会第一个做出反应。”从2003年“非典”过后,板蓝根这种常年销售的低价大路货,忽然成了药市里最敏感的风向标。“那几个月里,所有药市都盯着板蓝根。”板蓝根本身价位低,产地又广,即使“非典”时期带着恐惧感的预防被热炒到顶点,不过是从每公斤两三元左右上升到每公斤二三十元,10倍的上升量其实不算大。“非典”以前,中药材市场走量最大的不是板蓝根。中药材商都很清楚,库存率最低、常进常销的,都是甘草、大黄、当归这样基础的配药。“板蓝根属于凉性的,药方少而单一,如果不是‘非典’,这个药实在是最不起眼的那种。”

但要数和疫情联系最紧密的,板蓝根首当其冲。这种两年生草本植物,因为单产低、广种薄收的特点,一直不受药农喜欢。这些年随着行情波动,已经从最早的原产地东部的安徽、河南到中部陕西、山西,再到甘肃和东三省,往人烟少的地方散播了。“但是大疫情出现的时候,板蓝根就会一下子变成最热门的。”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全国板蓝根产销稳定增长,虽然出现过短时的紧缺,但没有大起伏。1978年以后,全国板蓝根购销量均大幅度上升,曾出现过两次大起大落。1982年市场供不应求,收购价上涨,致使1983年生产过剩,收购因受资金、仓库的限制,农民销售十分困难。此后到2003年“非典”,板蓝根突然崛起对药农产生了极大的刺激。

文章作者

葛维樱

发表文章5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02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风寒、风热与感冒

中国体系中的甲型H1N1疑题

75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