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2-26·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949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邢海洋)
中秋节,收获的时节,瓜果采摘,秋粮收获,一年中农产品集中上市的时令到来了。可今年的中秋,一切都透着异样,水果价格没随着鲜果上市降下来,眼看就要开镰收割的秋粮也创出年内新高价。如果说这是因为今年中秋节来得比较早,需求和供应稍有时间差,那些并不在节令消费的诸如白糖、棉花和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飞涨就难用节日效应解释了。
按照往年惯例,只要中秋节一过,加上新的白糖榨季到来,白糖批发价往往都会有所“松动”。可是,今年白糖价格却加速了上行的步伐,全国多地价格超过了6000元/吨,就是在南方甘蔗的产地价格也逼近5800元/吨,而前年中秋节后的价格只有现在的一半,去年同期的价格至少比现在少了1000元。棉花,这一今年大宗农产品的明星品种,前年秋天还只有1万元/吨,今年则从9月初开始“井喷”,不到一个月已经从每吨1.6万元上涨到2.2万元。而大豆,虽然没有玉米那样连贯的涨势,也在中秋节前后创出了4200元/吨的年度新高。毫不夸张地说,除了稻米,今年的农产品涨势都可以和2007年大通胀时的比肩。并且,那次的全球粮食危机在秋后曾有短暂的停歇,在北半球的收获季节投机者还不惮于大肆推高价格。
这一次农产品的上涨更单纯,当国际原油价格徘徊在70~80美元/桶,生产玉米乙醇的成本远高于市场上汽油的价格,“汽车与人争粮”的现象基本排除。农产品价格大涨,除了天气,也只有在供需上找原因了。中秋期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货顺利突破1100美分/蒲式耳并创下一年以来的高点,分析师指出,除因为洪灾导致美国西北部及中西部大豆收割放缓,主要是美元疲弱以及中国大量购入美豆激发了投资者的买盘。而在我国,自7月中旬开始直至10月初各地大豆相继进入收割季,多地区传来的信息是丰收在望。而根据海外油籽分析机构油世界预测,2010~2011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可能达到2.5727亿吨,高于预估的作物年度消费量2.538亿吨。就是在这样一个丰收年份,更加旺盛的需求和高企的种植成本还是使豆农调高了预期。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测算,我国全年大豆进口量预计达到5085万吨,较去年增长19.5%,也就是说,全球1/5的大豆产量被我们购入。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93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