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2-26·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95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邢海洋)
( 中国与东盟6国制造业薪资与劳动力数量 )
上周刚把视线转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给东盟6个老成员国带来的发展机会,便发生了香港游客菲律宾遇害惨案。和长期运行的制度框架相比,一个突发案件对双方经贸关系的影响是短暂的,但不由使人联想,“10+1”对我国的影响是否也是正面的。
摩根大通有一个统计,比较了我国和东盟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在越南,一个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月工资是136美元;在印度尼西亚,工人月薪是129美元;菲律宾是169美元;我国则是413美元,是这几个国家的两三倍。东盟10国中,人均GDP高于我国的泰国,其平均工资也低于我们,仅为245美元。不知这组数字准确度如何,但近来媒体上已经大量出现越南人非法越境打工的报道。至于印尼,这个全球人口第四的国度,贫富悬殊。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印尼每天生活费低于2美元的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9%,自亚洲金融危机后失业率便一直高居不下,常年有近千万失业大军,产业工人的工资被压得非常低,装配线上的个人月薪也就合人民币800元,首都雅加达500元人民币就能雇到称职的保姆。在我国,这样低廉的就业市场还是10年前的事。现在,上海的法定最低工资已经达到1120元,甚至高过印尼、越南的平均工资。东盟10国6亿人口,大多数还以农业为生,人口城镇化转移还处于起步阶段,劳动力成本优势会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2002年11月,我国和东盟国家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正式启动。以当时情况,我们还是以劳动力优势见长,那个时候签署这份协议,对资本向我国倾斜是有利的。一份建立在2000〜2003年数据上的研究显示,那时,我国和东盟制造业要素密集度非常相似,竞争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从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的角度比较,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生产率即使和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相比也没有优势。分行业看,以要素密集度——生产不同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比率来衡量,那时的纺织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乃至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我们与东盟主要国家具有相似的生产方式,都是以劳动力投入为主。不过,从趋势上看,那时候我国单位产出中的资本投入已经开始上升,趋势强于东南亚国家。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93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