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楼市分化加剧

作者:邢海洋

2018-02-26·阅读时长3分钟

39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34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邢海洋)

2012年楼市最大的特征,用一句话总结,是市场分化。炒房团的腹地温州城门失火,鄂尔多斯地产泡沫“风暴”,贵阳大盘塞城,一大批三线城市沦陷,而一线城市则呈现一片供不应求的景象。楼市分化,二、三线城市普遍供应过剩,北京上海则供地不足,究其原因,除了人口向大城市聚集的城市化,政府土地经营的利益驱动,加剧了房价分化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城市虽然可能吸纳更小城镇和农村人口,但“二传手”的角色决定了人口增势远逊于大都市,其楼市的潜力也因此有限。可偏偏是中小城市的土地供给模式是最宽松的。以贵阳为例,这里常住人口规模仅439万,已规划和在建的超过200万平方米的楼盘却超过10个,全部建成后,其规划居住人口将接近110万人,足够给1/4的贵阳居民提供新住房。除了在建住房多,另一个怪诞之处在于楼盘之大,一个大盘,规划居住35万人口,甚至超过了一个区的常住人口数量。

贵阳的现象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供地面积如此之大,另一个是为什么大盘如此之多。在一个全国人均收入倒数第一省的省会城市,这的确令人费解,甚至媒体报道只能用“这届政府格外热衷于城市规划的调整”来解释——几年的时间里三度调整城市规划,城市规模不断在纸面上升级。当然这里显示出地方政府的抱负,但一线大城市同样可能出现雄心勃勃的领导班子,城市规划的口号甚至远比鄂尔多斯的“全国人均GDP第一”或贵阳的“西南物流中心”更响亮,但在供地上却远为逊色。故而土地放量的真正原因还应该从经济利益和供地的可行性上寻找。可2009年推出的贵阳最大盘“花果山”的土地楼面价只合到81元/平方米,似乎又堵上了从经济利益上探寻土地放量的路。直到如今,贵阳公开市场的土地仍很便宜。有一个线索是:土地出让价虽低,但很多基础设施却是由开发商承担再转让给政府的。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68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贪腐产业链

礼尚往来与”心照不宣“

118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