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6·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17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刘涛)
( 裴休《圭峰定慧禅师碑》 )
楷书的第一个高峰期在晋朝,晋人传世的楷书太少,几篇“二王”的小楷,一般人也难得到。唐朝名家都写碑,留存的楷书多,字又大,便于临摹,这些都是唐楷普及的原因。唐楷享有法度完备的声誉,初学者由此入门,可以练就笔法、结构法之类的基本功,这已成了大众常识。清朝人讲:“唐人用法谨严”;“颜书胜柳书,柳书法却甚备,便初学。”(冯班《钝吟书要》)习字从唐楷入手的风尚,往远追,北宋已经如此。米芾自叙七八岁开始学书,依次是颜、柳、欧、褚,奠定了“集古字”的基础。米芾30多岁转学晋人,成为专门名家,也成了晋人古法的信徒。
米芾用晋人的“古法”衡量唐朝名家的楷书,大感失望,常常在诗文题跋中表露他的不满,时或转为严厉的指责。那些论书的文字,当年是米芾文集的重要内容。
米芾以书画名世,心目中的“不朽之盛事”还是文章,生前就在自编文集。42岁至44岁任雍丘令期间,好友贺铸写过《留别米雍丘二首》,诗中的自注说米芾“辨博有才具,著《山林集》数十卷”。大概后来又有增益,所以南宋岳珂说《山林集》原有100卷。米芾心气高,编文集要和苏轼比卷数,自称《山林集》卷数多于苏轼《眉阳集》(刘克庄《后村集》卷十)。米芾去世后,攒下的《山林集》在动荡的南渡之际散佚了。宋理宗时,岳珂仕居润州(镇江)十几年,寻访米芾故居,并辑佚米芾遗文,名为《宝晋集》,有14卷。这个辑本又散佚,后人再次辑佚补充,改题《宝晋英光集》,仅8卷。比起百卷本的东坡、山谷文集,显得寒酸,好在有,也被收入《四库全书》。米芾文集的文学价值不高,论书评画的内容却受到书画家、收藏家的重视。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