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对人性本身的庆祝

舞蹈是对人性本身的庆祝

作者:石鸣

2017-06-27·阅读时长12分钟

149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311个字,产生1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比利时编舞家安娜·特蕾莎·德·姬尔美可(右二)与罗莎舞团的舞者

比利时编舞家安娜·特蕾莎·德·姬尔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以下简称“安娜”)的中国之行像是惊鸿一瞥。  

她今年56岁,仍然在舞台上跳舞。“从1980年开始,我一直在跳,除了生孩子之外,中间没有中断过。”她说,“跳舞让我感到自由。”

5月份,在上海美琪大戏院的舞台上,应静安现代戏剧谷的邀请,安娜亲自跳了她21岁时的处女作——双人舞《相位》(Fase)。这也是她第一次来中国大陆演出。

她站在舞台上,和30多年前一样,又不那么一样。她还是跳着她年轻时的那个位置,也就是纵观下来动作更多、更复杂的那个角色,她像一个少女那样转着圈、踢着腿,来回走着,蹦跳着,偶然地,步子会稍稍有一点不稳,身体有一点踉跄,但是她很快调整回来,继续转圈、踢腿……

她不善言辞。对她来说,舞蹈才是她的第一语言。2003年11月,纽约布鲁克林音乐学院曾给她颁了一个艺术奖项,她上台领完奖,致辞,台下掌声雷动,为她喝彩。之后人群很快就散去了。安娜留了下来,她结束这个夜晚的方式是与场内那些无名之士和普通侍者跳舞。

“舞蹈不仅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思考方式。”她说,“舞蹈是对人性本身的庆祝。”


安娜·特蕾莎早年成名作《相位》(1982)

一位现代舞大师的诞生

2012年,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新馆“油罐”(Tanks)揭幕,这是一个致力于现场装置和表演艺术的空间,安娜被邀请去做开幕演出,也是演《相位》。

演出之前有一个座谈会,主题是:布鲁塞尔北面一个叫韦梅尔(Wemmel)的小村庄里一个农夫的女儿,是如何成为现代舞史上的标杆性人物的?

即便对于西方人而言,安娜的舞蹈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存在。1981年,《小提琴相位》(Violin Fase)在纽约首演,报道描述:“观众瞪大眼睛,像看到天外来客一样。”一位80岁的观众看完演出后告诉安娜:“你的舞蹈就像生命本身。总是重复,总是有一点点不同。一直一直继续下去,然后,突然间就停止了。”  

“80年代之前的比利时,在现代舞领域基本上乏善可陈。主要就是贝嘉,但他无论看起来多么先锋,本质上还是一个芭蕾编舞家。”《卫报》说。

安娜改变了这一切。到80年代末,借由《相位》、《罗莎跳罗莎》(Rosas Danst Rosas)等作品,她的罗莎舞团已经闻名世界,并且运转至今超过35年。另一方面,比利时内部,舞蹈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波实验艺术家:维姆·凡德吉帕斯(Wim Vandekeybus)、让·法布尔(Jan Fabre)、亚兰·布拉德勒(Alain Platel)、西迪·拉比·彻克奥维(Sidi Larbi Cherkaoui)……“比利时从此在现代舞领域有了一席之地。”

文章作者

石鸣

发表文章2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12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三十岁的恐慌

如何度过1/4人生危机

586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