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九
2018-02-25·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11个字,产生1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谢九)
从2007到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的余额从5000多亿元飞跃到7万亿元之上,在短短几年间,已经从一个不起眼的边缘产品发展成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力量。由于国内通货膨胀持续居高不下,而银行实际利率却长期处于负利率区间,这使得居民亟须寻求资金保值增值的工具,年化收益率普遍超过4%的银行理财产品无疑满足了人们跑赢通胀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的爆发式增长显然有其合理之处。
不过,银行理财产品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对中国的金融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尤其在理财产品的规模迅速膨胀后,风险也越来越不容忽视。2012年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为15.76万亿元,其中大概有20%来自银行理财产品的贡献,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已经超过信托业,带动我国的影子银行规模持续快速膨胀。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等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这些游离在监管边缘的庞大资金,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形成了冲击。
由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不透明性,外界无从得知其具体的投资对象。大部分银行理财资金购买了债券等安全性较高的产品,但与此同时,仅仅通过购买债券并不能实现银行承诺的收益,为了获得较高的收益率以提高吸引力,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流向了信托,甚至直接投向企业。而这些企业通常是难以在银行获得正规贷款的企业,从积极的方面看,银行理财产品投向这一类企业弥补了我国银行贷款嫌贫爱富的缺口,但从另外的角度看,一家银行将理财资金投向并不满足其贷款要求的企业,某种程度上是将风险转移给了理财产品的客户。去年底,华夏银行和工商银行等接连爆出理财产品无法兑付的事件,正是这种风险转移的例证。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713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