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冬婷
2018-02-25·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04个字,产生1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贾冬婷)
( 工夫茶在清中期传到潮州时,最讲究的是“壶必孟臣,杯必若深,茶必武夷”
曾参与建窑发掘的建阳旅游局局长谢道华 )
天价建盏中的斗茶想象
2005年的厦门春拍,一只“曜变天目盏”拍出1300万元的天价,创下天目盏拍卖的纪录。武夷山市收藏夹协会副会长晁宏芳告诉本刊,探究“天目”之名的起源,大抵认为,是宋代有一批日本僧人在浙江天目山一带寺院学禅,在当地得到茶盏和饮茶习俗,回去后因不清楚这黑釉茶盏产自何处,便以取得的地名来命名。后来,天目盏就成了黑釉茶盏的代名词,尤以出自建安(现建阳)建窑的“建盏”为代表。照晁宏芳个人的理解,从仿生学角度看这个名字也很形象,建盏黑色釉面上的白色斑点,就像天上的眼睛。
从当时公布的出身来看,这件天价天目盏正是出自建窑,断代为宋,由海外回流而来。晁宏芳有多年的建盏收藏经验,他告诉我们,建盏之所以名贵,首先是因为用作胎体的建窑周边瓷土的含铁量高,称“铁胎”,烧造温度在1150至1250摄氏度之间,一次性入窑烧成,炉温难以控制,因此成功率只有20%左右。烧制成功的建盏焕发出一种犹如夜空一般沉静的黑,光亮而不刺眼,庄重沉稳。建盏采用正烧,所以口沿釉层较薄,而内底聚釉较厚。外壁往往施半釉,以避免在底部产生粘窑,釉在高温下有挂釉现象,形如泪滴,也称“珍珠滴”。与那些精致谨慎的器物相比,它更有一种粗率自然的亲切感。宋代是一个理学主义主导的时代,建盏黑釉所散发出的端庄而略带神秘的美感,正迎合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意识。此外,由于釉料的不同,窑内温度及气氛的细微变化,釉面呈现出的纹理也是变幻万千。最普遍的一种是“兔毫盏”,盏中遍布金色或银色的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上浓下淡,渐至消失。此外还有“油滴斑盏”、“鹧鸪斑盏”等,烧造难度更大,也更珍惜。而“曜变”盏,则是在黑色底釉上聚集着许多不规则圆点,圆点呈黄色,周围焕发出彩虹般绚烂耀眼的光芒,而且随着观察方向的不同,曜斑也发生变化,垂直时呈蓝色,斜看时闪金光。晁宏芳说,曜变之所以难得,是因为它是从数十万个或百万个黑釉中偶然产生,无法人为预设。在成书于16世纪前期的《君台观左右帐记》中,曜变被认为是“建盏之至高无上的神品,为世界所无之物”。而目前世界上仅存四件曜变天目,均珍藏在日本的博物馆,其中三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一件为重要文物。因此,2005年这件“曜变天目盏”的现身,自然激起了藏家的购买欲,据说出价的是一位日本商人。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134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