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巍
2018-02-25·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62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薛巍)
( 乔纳森·海特 )
道德圣徒
舍己为人的行为在各地上演。地震发生后,许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即刻赶往道路中断、余震不断的灾区救灾。《时代》周刊编辑杰弗里·克卢格在《炸弹、本能和道德:英雄们为何冒险救陌生人》一文中写道:“炸弹爆炸后,受伤者倒下,血流遍地。人们起初很害怕,接着就出现了同样熟悉的场面。警察冲到街道边的栏杆前,把栏杆推倒,让医疗人员进去;医生、护理人员和路人跪在血泊中,救助他们以前从没遇见过、以后可能再也不会见到的人。也许还会有更多的炸弹会爆炸,也许那个引爆第一只炸弹的疯子会拿着攻击性武器出现。没关系,救助者还是冲了进来。总是会出现这种善恶之间的较量。邪恶始于某一个点源——一根枪管、一块铀、黑暗心灵中的一个结——然后向外爆炸。善意从各处聚集到爆炸点周围,然后很傻、很危险、很惊人地朝它靠近。”
美国道德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正义之心》一书中说:“在每一个利他主义、英雄主义和高尚的行为背后,你都能找到自私或愚蠢。这至少是许多社会科学家长期以来所持的观点。”同样有鉴于此,《纽约客》记者拉里莎·麦克法考尔正在写一本书《极端高尚》,记述极端高尚者的事迹。2009年她写过把肾脏捐给陌生人的人,她还知道波士顿一对夫妇,正在践行彼得·辛格的功利主义,努力减轻人类的痛苦。她说,激发她对高尚人士的兴趣的,是哲学家苏珊·沃尔夫的一篇文章《道德圣徒》。苏珊·沃尔夫在文中说,完美美德和幸福生活是两个不相容的概念,必须抛弃其中一个。她基本上是反对圣人的,麦克法考尔说:“我觉得不能只抽象地思考这个问题,你要想考察做出某种道德决定的成本,你就得看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展开的,所以我决定写一写对道德感有迫切感并践行它们的人。”
发表文章58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006人
江湖人称“贝小戎”、“小贝”,读书万卷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