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步冲
2018-02-25·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635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步冲)
( 米原康正的摄影作品 )
一顶从不摘下的棒球帽,牛仔裤搭配Vintage风格球鞋,不是手持相机,就是一副双臂环抱胸前、躬身弯腰、细眯双眼的标准电车大叔风格,然而身边总不缺少娇艳青春的萝莉崇拜者,这就是米原康正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
米原将自己的摄影风格定为“Ero Kawaku”(可爱的性感),这种风潮的起源最初来源于90年代中期,在女子中学中风靡的“Eropuri”〔为色情(Erotic)与底片(Print)两字组合而成〕风潮。米原告诉本刊记者,当时,与好友一起在街头自助即时贴摄影机(Print Club)前留影在日本中学生中流行,而一位18岁的东京女高中生Risa Kwawbara一时兴起,穿着比基尼在镜头前摆出各种性感而可爱的姿势,经《Popteen》等青少年潮流刊物的推介,这种行为在高中女生中迅速流行。后来随着富士Fujicolor Press 1600 Prof等廉价拍立得相机的普及,更在日本青少年中形成了一股以彼此交换照片为联谊交流手段的风潮。正如上野千鹤子在《寻找私游戏——欲望社会论》中所论述的那样,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以货币与公司等级身份构筑的社会发展目标崩塌,被一股不分轩轾的“即时性快乐”诉求所取代。“及时,分享性,使得摄影乃至其他艺术的社会属性压倒了技术性。”米原康正说,他的作品的流行,也要归功于Flickr、Twiiter等Web2.0时代虚拟社交平台的影响,这些都加强了摄影作品作为人际交流媒介的特质:“什么是艺术品?是能把许多人的爱好和价值观凝合在一起的东西;当然也是那些并非陈列在博物馆、画廊里,必须由专业艺术评论家加以解读,公众才能了解所指的东西。”
从儿童时代起,米原康正就是一个不安分的孩子,偶像是英国摇滚歌手、地下丝绒乐队灵魂人物卢·里德(Lou Reed)以及安迪·沃霍尔。他笑称自己从小就是“好色一代男”:“也许是因为母亲过分严厉强势的缘故吧,一开始就喜欢跟女生在一起玩。当时家里订阅的报纸上都有一点打擦边球的色情照片,我就偷偷撕下来收藏,虽然每次都被父亲揍,但仍然乐此不疲。”在相对保守封闭的日本九州熊本县,五六十年代的男生仍然千篇一律地剃短发,只穿黑色排扣的学生制服,然而米原说他却热衷于大红色的服饰,并且为了标新立异去打篮球。“因为甲子园棒球手的穿着看起来仍然很拘谨,而篮球却是一项来自美国的时髦运动,所穿戴的行头也更都市化、年轻。”进入东京学习院大学后,他进入日本最大的出版社之一的集英社打工。“因为工资高,而且还有奖金,所以学生生活过得很宽裕,但总一直在想,什么样的职业才能发挥自己了解女性的才能呢?”米原康正向本刊记者回忆说,直到进入著名潮流杂志《Smart》任编辑后,他才最终找到最佳方式。自从索尼在1981年依靠电荷耦合技术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数码相机Mavica后,日本电器厂商制造的廉价相机宣告了一个“全民皆拍”的全球影像泛滥时代的来临,这股风潮与日本青少年亚文化的勃兴恰好叠加在一起,最终促成了米原下定决心,以摄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2001年,他参与制作了《Out Of Photographers》素人照片杂志,其反响之大,使得位于维也纳的Lomo相机制造商社长马蒂亚·斯菲格也邀请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他参加在维也纳举办的第一届Lomo摄影展。“当时欧美对日本本土风格的摄影作品十分感兴趣。”米原回忆说,甚至激进先锋的时尚杂志《i-D》还时兴了一阵在日本传统田园风光背景下拍摄的时装大片。然而日本的情况却截然相反:“当时日本,只有带有鲜明欧美风格的东西才被认为是好的,村上隆也是在欧美艺术时尚界被认可后,才在日本享受到迟来的欢迎和接受。”
发表文章0篇 获得36个推荐 粉丝11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现互联网媒体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