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卢克·帕西瓦尔和他的现代版《在大门外》

作者:石鸣

2018-02-25·阅读时长7分钟

133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581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石鸣)


( 卢克·帕西瓦尔 )

还没有去看,就听说这是一部非常“吵闹”的戏,原因是导演把一个完整的摇滚乐队搬上了舞台。在首都剧场装台调试的时候,音响的音量之大把中国的工作人员吓了一跳。戏正式开演时,台下来了北京许多搞乐队的年轻人,他们想看看所谓的“摇滚戏剧”到底是什么。

在中国人的概念里,《在大门外》是“二战”后德国“废墟文学”的代表作;而对于德国人来说,把这么一部早已遗忘的“废墟经典”重新搬上舞台是一件奇怪的事。1947年,这部戏在汉堡室内剧院首演,曾造成过巨大轰动,然而那更多的是一种时代现象。其时德国刚刚战败,剧本中许多对纳粹意识形态的黑暗面的控诉正好切合了备受战争创痛的许多普通德国人的心情;而作者在上演前因为战争中的旧伤复发而去世,年仅27岁,引发了德国人对其悲惨身世的同情,进而引发观剧热潮。时过境迁,60多年后,如今的德国人已经不太愿意提起这部剧本。“大家一听这个剧名心理上就有点排斥。”卢克·帕西瓦尔告诉本刊记者,“这部剧后来被选入德国中小学的语文教科书,变成了教育性作品。因此我一提议要排这部戏,有人第一反应是:天啊,我早就读够了,这样的东西,今天会有人来看吗?那些德国学生们会怎么想?会嘲笑我们吗?”

此外,《在大门外》从剧本写作的专业角度看也并不完美。“作者并不是一个有经验的剧作家,基本上是他个人内心情绪的直接抒发。”卢克说。然而,卢克说他还是决心重排这部戏。“去年我应邀去法国拍摄一部纪录片,在那里我看到同时有四部电影在讲阿富汗战争造成的士兵心理创伤问题,但是四部全都是英语作品,没有一部德语作品。德国的媒体上也看不到关于这个话题的报道。但实际上,德国参战了,而‘二战’后,德国曾经向它所有的公民做过承诺,永远不再进行战争。”

文章作者

石鸣

发表文章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我们的2011

92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