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6 埃里克森 | 成年人格是童年人格的延续吗?

作者:许燕

2024-06-26·阅读时长5分钟

13089人看过
在课程的引子篇章,我们会通过对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的介绍,讨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如果以人的一生为轴,在这段旅程的不同阶段,我们分别会面临哪些心理“危机”?每个阶段的“危机”又如何影响人格的形成?这个单元我们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许燕老师解读,在她的讲授中,我们将徐徐展开这幅人生长卷。

1.6 埃里克森 | 成年人格是童年人格的延续吗?

11.5MB
00:0012:33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把心理学作为方法”音频课。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许燕 。这一节,我们继续来聊聊:有关“自我重养”的那些认知误区。

误区三:孩子无力抵御父母的不良教养

孩子与父母的较量会体现在成长过程中,一般来说,家长经历过孩子的反抗,儿童的反抗期会体现在三个阶段:3岁反抗期、6岁反抗期和青春期反抗期。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是孩子对父母的不当教养方式是否具有抵御力,这种抵御力不是与父母的吵闹,而是降低伤害,转向于自身的努力。我用几位人格心理学家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自我反转效应:

先说说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 -1937)。他从小残疾,被父母视为能力差需要照顾的孩子,父母偏爱于既帅气学习又好的哥哥,这使小阿德勒很自卑,刚上小学时他成绩不好,老师说他只能当鞋匠而且还是学徒,这更加剧了他的自卑感。但是,阿德勒并没有被外力所压垮,他激励自己努力奋强,中学之后他成绩杰出,25岁拿到医学博士学位。阿德勒运用心理补偿使自己人生产生了翻转效应。他不因为自卑而消沉,而是通过勤奋努力来补偿自身的不足,实现追求卓越的人生目标。阿德勒用“勤奋努力”超越了“自卑”,顺利战胜了第四个阶段的危机。

再说说众所周知的人格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童年时期就遭遇家庭不幸,他是父母唯一幸存下来的孩子,父母都有精神疾患,父亲脾气暴躁,母亲情绪无常,都需要精神治疗,小荣格由姑姑照看,他内心极度孤寂,孤独时就与自己制作的小木偶说话。11岁的荣格由乡村到城市,进入巴塞尔大学预科,受到了歧视,极度自卑。有一次被撞昏后休学了半年,之后开始厌学,出现学渣恐惧,只要遇到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就昏厥。父亲对他的前途产生了极度的担忧,荣格深深感受到了父亲的忧虑,于心不忍,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他开始努力克服昏厥病症,几周之后重返学校,刻苦学习,顺利进入大学,25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荣格用“勤奋”克服了“自卑”,解决了第四个阶段的危机。

还有一位卓越的女性人格心理学家卡伦·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52),霍妮出生在重男轻女的维也纳时代,父亲觉得她长得丑,母亲偏爱于哥哥。从小貌不惊人、资质平平的小霍妮,内心潜藏着深深的“丑小鸭”似的自卑情结,形成了孤僻、倔强的性格。但是,9岁的小霍妮并不屈从于命运,她说了一句很励志的话:“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霍妮12岁因病立志学医,父亲反对,但母亲支持。小霍妮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刻苦学习,学业超群,深受师生们的好评,28岁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霍妮也是用“拼搏”战胜了“自卑”。

从上面三位人格心理学家的人生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正处于埃里克森的第四阶段(6-12岁),应对了这个阶段的“勤奋-自卑”这一冲突。他们童年都遭遇过来自于家庭的不幸,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受家庭影响的桎梏,克服自卑,奋发图强,通过勤奋努力,走出了一条通向成功的辉煌之路。

误区四:成年人格是童年人格的延续

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荣格曾经这样描述他孤独的童年:“我与世界的关系模式已经被预示了,如同当时,今天,我仍是个隐士。”我们是过去童年经历的囚犯吗?

人格心理学家是这样剖析这个问题的,他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立场与观点:

第一种立场是历史决定论。以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为代表。他认为成年人格是童年人格的延续,五岁人格定型,之后持续终生。所以,他认为成年人的问题都能在童年找到根源。当成人出现心理问题时,会让人们去回溯童年经历与创伤;

第二种立场是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学派为代表。他们认为环境决定了人格,家庭环境的好坏会决定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但是成年后的人生经验与强化也可以改变早期人格模式。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重塑人格;

第三种立场是自我决定论。以人本主义学派、认知学派、特质理论为代表。人本主义学派的罗杰斯认为“我们并不是被本能的生理力量所支配,也不是被生命中前五年的事件所控制。我们是前进的,而不是倒退的,是成长的而不是停滞的”;认知学派的凯利认为“人类是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受害者。我们并不是注定要走在童年或者青少年时期铺就的那条路上”;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奥尔波特提出童年人格与成年人格是相分离的,他指出:“健康的人格由婴儿期的生物机制转变为成年期成熟的心理机制,人格是分离的,存在着两种人格:童年人格和成年人格。童年人格是不成熟的,人格系统在分化性、稳定性、丰富性、深刻性、整合性等都不如成人。”所以,成年人格是不断扩展、丰富、深厚和整合的动态系统。

上述三种立场,你更认同哪种立场?这决定了你如何看待我们自身人格的可变性。自我重养是建立在第三种立场上的——“我的人格我做主!”正如社会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所说:“人们能够改变自己的个人能力和倾向,能够探索社会和心理系统,让人拥有终身个人代理的能力” 。

误区五: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人们公认人格是一个稳定的心理结构,特别是受遗传基因决定的一些人格特质,例如气质类型。但是,心理学家们也认为:“仅仅因为一个人生来带有着某种气质……并不意味着就有一个简单的指令或者蓝图,也不是……人们从出生起就‘陷于’他们的人格气质中。相反地,气质的一个奇妙的特点就在于它内在的灵活性,它使得我们可以去适应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每一个人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成长和改变的能力”。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凯根也同样认为“我们任何的基因所携带的倾向都并非命运的判决,也没有哪一种特定的婴儿气质类型会导致成年时某种不可避免的结果”。两人所表述的一致观点是:早期稳定的气质并不是决定我们未来人生的决定因素。

阿德勒在探讨遗传与环境对人格成长的影响时,提出了一个备受学者们推崇的概念——创造性自我(creative self)。自我是具有创造性的,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由自己创建起来的独特的心理风格,它决定了一个人是成为正常或异常、健康或病态、有用或无用的人。阿德勒进一步强调说,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塑造,而是会创造性地自由运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创造性自我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因子。“自我重养”就是创造性自我的一种表达。

好的,本节的内容就先讲到这儿。本节中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可以在我们的文稿中看到。下一节,我们要聊聊如何把心理学作为方法养育我们自己?谢谢。

转发下方海报
同7位心理学学者
开启一场心灵重养之旅


文章作者

许燕

发表文章6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67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把心理学作为方法

重养人生的心灵启旅

7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0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