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作者:石鸣

2018-02-25·阅读时长8分钟

55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025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石鸣)


( 台湾果陀剧场《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剧照 )

剧名很长,很绕口,是上世纪末那本畅销书《相约星期二》的台湾译法。来大陆演出时,剧组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不按大陆译法改名字,为的是避免大陆观众对畅销书的刻板印象会损失舞台带来的新意。然而,“课”字带有浓厚的说教意味,而恰如课堂,剧里从头到尾只有两个角色,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剧的内容简单概括一下比剧名长不了多少:老师临死前传授给学生的种种人生箴言。这样的戏怎么会演得好看?

然而,果陀剧场这出戏在北京上演前,已经在台湾演过6轮,在上海演过3轮。之后的演出日程也已经订满。经过70多场演出,剧组对观众的反应大体上已经很有把握,知道观众会在哪里笑,会在哪里哭。8月3日晚上在国家大剧院的首演,一开始,剧场中的气氛尚在演员的掌控中。“观众在静悄悄地听,虽然只有两个人在对话,看起来很闷,但是很少有人低头看手机。”导演杨世彭回忆道,“下半场窸窸窣窣有哭的声音。可是直到结尾谢幕时,我们才非常惊讶,哗,全体自发地起立鼓掌,掌声非常热烈。”

一开始,杨世彭并没有想到这出戏会这么走红。当年小说畅销后,原作者邀请了一位专业编剧合作,将小说改成了舞台剧,还在纽约外百老汇的剧院里演出过,可是并未引起很大反响。不过剧本就此公开,被放在美国专业提供剧本资源的“剧作家剧本服务”(Dramatists Play Service)网站上,以相当合理的价格提供给各种剧团组织使用:每次演出的版税为75美元,剧本印刷的工本费8美元。排演这出戏的成本也较低,自此之后,全美各地的学校、社区组织上演这出戏的版本多的不计其数,美国之外的剧团也有搬演。杨世彭之前看过一个香港地区的中文版本,却并未留下什么印象。直到2009年,他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自己住处180英里以外的一个剧场里看这出戏看得掉下眼泪,他回忆道:“原来英文原版的演出效果这么好。”

文章作者

石鸣

发表文章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超级身体

25个体能极限的挑战者

107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