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A股的惯性

作者:邢海洋

2018-02-25·阅读时长3分钟

34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87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邢海洋)

全球七大央行联合注入流动性,海外市场涨成一片,截至12月2日的一周,西方股市涨幅普遍在10%左右,A股非但没涨,却下跌了1个百分点。至此,A股已经连跌了4周。同样的流动性,海外形成了径流,还浮起了股市这条“船”;我们这里却被干涸的土壤吸收得无影无踪。

是基本面不同所致?英国11月中旬公布的10月CPI年率上升5.0%,英国央行则预计第四季度GDP增速将停滞。当然,这些指标因为比预期的强,反而抚慰了投资者的紧张情绪。但你还是会诧异,一个典型“滞胀”的经济体何以在最近的一周内股市上涨了8%,且是在相对高位的基础上。自金融危机的低点,英国股市上涨了60%,现在的点位也只比今年上半年创出的高点低10%。投资者的乐观情绪还出现在美国,那里10月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长3.5%,三季度GDP刚遭到向下修正,增速2.0%,但并不影响股市重返今年乃至金融危机以来的高价区域。剩下的是处于债务风暴中心的欧洲,那里的市场的确比较衰,与8月跳水前的价格水平仍有着近20%的差距。即便如此,一旦有了六大央行放松美元贷款的承诺,股市仍反弹到了3个月来的高点。唯有A股,对利好无动于衷,表现甚至远不如有着近似源流的港股。

基本面上,你会发现中国在应对新一轮全球危机上有着比西方多得多的资源储备。3万亿美元外储还在其次,今年仅财政收入就将突破10万亿元,上半年财政盈余即达到了1.25万亿元,依此推算全年会超过2万亿元。有了这笔钱,政府有可能通过结构调整和定向宽松,加大对民生等领域的投入支持。如果经济下滑较为明显,政策便可能启动财政刺激政策,拉动消费,扶植相关产业。今年1000万套保障房的建设,资金缺口为6000亿元,若政府承担下来,则会弥补房地产投资突然减少带来的经济的冲击。当然这还是后话,在形势还没有恶化到需启动大规模刺激措施前,面对海外需求萎缩、房地产支柱作用消失的局面,政府拥有着更多手到擒来的政策措施。物价从峰值回落,有了通货膨胀拐点的铺垫,此前一年多的调控政策有了转向的基础。在通胀回落到存款利率水平前,12次存准率提高为数量式货币调控存留下充足的空间。现在,当官方采购经理人指数降到荣枯线下,降低存准率意味着货币政策实质性调整已经开始。而在西方,那里的利率水平已经降低到了“零”点,财政捉襟见肘,几乎没有了大规模干预的能力。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77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鲁迅之疑

“国民性”的检讨再检讨

196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