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乡村的个性民俗在淡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5·阅读时长1分钟

453人看过

(文 / 李成义)

2013年的端午节过去了。恰恰是这个端午节,我意识到一些乡村的民俗文化被大舆论所“同化”,其原本的乡土文化氛围日渐式微。

就拿我老家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的端午民俗来说,本就与屈原和吃粽子无关,只是夏季驱除瘟疫的日子,因农历五月五是“重午”,五毒尽出,当地的古人才设立这样一个驱邪避毒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门窗上要插柳枝,小孩头戴柳枝编的帽,手腕戴五色线。柳枝是辟邪物,可确保家庭平安;五色线可防止五毒近身,一直戴到六月六才扔到屋顶,让喜鹊叼走,在天上架鹊桥供七月七牛郎织女会面。并且端午节家家吃用麦芽酿成的酒醅子,而不是粽子。

这是我小时候大人小孩皆知皆行的端午习俗,那还是上世纪70年代末,村里没什么读书人,也没有广播报纸,大家都天经地义行着这些端午文化,而对屈原和粽子没多少人知道。后来好多小孩读书了,老师“纠正”说端午是因屈原而起的,并说这才是“正确答案”,于是小孩怀疑本地的端午文化“是否正确”。再后来广播报纸进入乡村,特别是新世纪电视普及甘肃秦安山区时,许多小孩成天围着电视转,听着千篇一律的“屈原+粽子”故事,而不愿听大人们讲本地的“柳枝+五色线”故事,在山区小孩眼里电视说的是最正确的。就是这个端午节,我给甘肃秦安老家弟弟的小孩打电话,问知道“五色线”不,他是一片茫然。

泱泱大中华,不同民俗本是常事,无需一方“纠正”并替代一方,只需兼听则明。现在的结果是“兼并”而不是“兼容”,乡村的一些特色民俗正被主流文化“同化”着,中国的村庄实体每一天都在消失,同样中国村庄的一些民俗记忆也在淡化和消失着,就如这端午节文化在老家的处境一样。这确实是一件令人忧心的事。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92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黄家驹情怀

Beyond和他们曾经的传奇

115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