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潇
2018-02-25·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108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何潇)
( 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 )
这是一个迷宫般的花园,莫扎特的音乐响起,两位芭蕾舞演员出现在舞台上。他们穿着相同的白色睡衣,是一对情侣。情景看来并不愉快:他们争吵、扭打、离开对方……但接下来的一个具有魔力的吻化解了一切。女演员被男演员的吻牢牢吸住,仿佛脱离了地心引力一般,双脚离地,悬在半空中。这幅画面让人想起夏加尔的画,也让人想起普列维尔那首著名的诗:“一千年一万年/也难以诉说尽/这瞬间的永恒/你吻了我/我吻了你/在冬日,朦胧的清晨/清晨在蒙苏利公园/公园在巴黎/巴黎是地上一座城/地球是天上一颗星。”
这幕让观众席上掌声雷动的舞蹈,是安奇琳·普罗佐凯奇编舞的《公园》,表现的是巴洛克时期爱情与诱惑的关系——在那个时代,这种意象经常借由花园来体现。为观众带来“魔力之吻”的男演员,是传奇舞者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他今年已经45岁了,但观看表演的时候,你会忘记这一点。你更不会想到,他的两个膝盖都动过手术,膝盖的韧带甚至是人工的。在后台采访的时候,可以隐约感到他的脚步有些异样,但在舞台上,你看到的只有优美的肢体语言。“我不会把问题带上舞台。”马拉霍夫对本刊说。
与他同时期的芭蕾明星,大多已经退居幕后,而马拉霍夫继续跳舞。《天鹅之死》是其亲自登台的第二个作品,与《公园》一样,出现在当晚的“芭蕾精品荟萃”中。这出富于传奇色彩的芭蕾独舞,由俄国舞蹈编导米哈依·福金为芭蕾巨星安娜·巴甫洛娃所作,取材于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名作《动物狂欢节》中第十三节,大提琴与钢琴演奏的《天鹅》。为了区别于其他芭蕾舞剧《天鹅》,改名为《天鹅之死》。1905年,《天鹅之死》在圣彼得堡初演。安娜·巴甫洛娃完美地诠释了一只高贵的天鹅在濒死之前的挣扎与苦痛,哀感顽艳,撼人心魄。巴甫洛娃的表演让这出独舞名垂芭蕾舞史册,成为许多芭蕾舞女演员希望挑战的作品。而男演员马拉霍夫的《天鹅之死》却是出人意料的:没有舞裙与舞鞋,他赤着脚,用现代舞的元素来展现这部名作。
发表文章19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73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