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1 魏小河分享:为何读经典,如何选书?

作者:魏小河

2024-04-10·阅读时长6分钟

7033人看过

0.1 魏小河分享:为何读经典,如何选书?

16.6MB
00:0012:03

大家好,我是魏小河。今天我们的主题是“阅读经典”,但说到底,读经典其实是读书的一个子命题,我们还是会谈到读书的种种话题。所以今天我也是会分享自己的一些读书的经验。不一定对,希望能够帮到你。

说到经典,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所以呢,我们在今天主要就是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经典?只有知道“什么是经典”,我们才能谈论如何去读经典。

第二,为什么要读经典?我们还会进一步往前推,去追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第三,怎么去读经典,是我的一些方法论方面的经验。

我会从这三个问题来展开。其实我自己不太有资格来讲这个话题,因为我并不是学校的老师,也没有教过书,只是一个普通的读者。但是我想,可能我也有一种优势:因为我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很会读书,在我人生的前18年里,我可能并没有读过多少书。我自己是一个小镇青年,慢慢地不断地突围到城市,养成自己的阅读习惯。所以我可能能够更多地get到大家的一些疑问和问题。

好,我们就先来回答第一个大问题:什么是经典?

这个问题被很多很多的人讨论过,著名的就有卡尔维诺的14项定义。卡尔维诺有很多定义,比如说:经典作品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他的重点是“重读”。他还说:经典作品就是一些产生于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也就是成为我们文化当中的一个部分的一些书籍。还有,他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是初读那样能够让你带来新的发现”的书。14项定义很长,我们不一一例举了。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1923年—1985年),意大利当代作家

回过头来,我们日常来想“什么是经典”的话,我们可能会说,经典就等于名著。在某一个领域,被专业人士认可,经过时间的检验,在今天仍然可以被阅读的书,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经典。

其实我们普通读者对经典的定义权力并不是很大。我们没有太多的阅读经验、没有太多的辨别力的时候,其实无法分辨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所以就需要专业人士,让他们来筛选、他们来判断“什么是经典”。比如说诺贝尔奖。

另一方面,可能还有文化思潮,普通读者的涌入,来进行共同的加成。比如说李白的诗、杜甫的诗,我们都知道是经典,但还是有很多诗人其实是被遗忘的。比如说王梵志。他的诗就很直白:“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是被历史遗忘了的诗。它能叫做经典吗?它可能就不是经典。但是,他的诗现在又被很多人重新拿出来解读,也许他又会成为某一个流派,或者某一种方式。比如说,它可以直接对接到我们现在的、大众的、平民的文化,会成为这一条路线当中的经典,也未可知。所以它(经典的定义)其实是在变化的。

好了,我们刚刚讲了什么是经典。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下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要读经典?这就要回到一个更古老的问题,也更严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读书?为什么要在结束了学校教育之后,仍然还要阅读?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我想说一下我自己的经历。我小时候是留守儿童,住在乡下,没有读课外书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想法。我看到书就会头痛。但是等我读高中的时候,在县城住校,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是青春期,有很多的人生的疑问和困惑,然后这个时候书就解救了我。虽然那时候看的都是一些流行小说,一些可能现在觉得不入流的一些书,但是你还能从别人的文字当中读到自己。你会发现,原来他说的这种感觉我也有,原来我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独自一人。这就是我觉得我为什么会读书、喜欢读书的第一个重要的原因:它慰藉了我的孤独感。

第二个原因,这是我后来才领悟到的。慰藉我们孤独感的书大多都是文学类的书,它和其他的艺术像音乐、像美术一样都有这样的功效。但文学之外还有广阔的领域,书籍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知识领域。所以当我们想知道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譬如说“如何读书”这件事情,譬如说“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可能都会去找书来看。更退一步,其实它是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不管是功利的、还是非功利的,它都是在帮我们解决问题。任何一本书都是在回答一个问题。你只有有问题、有疑问,你才会有去读书的动力。所以这就是我的第二个理由。为什么读书?因为它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所以我们会读书,大概就是这两个理由。你在文学当中通过他人的修辞和文字,你会体会到更加复杂的情感,你会体会到人性的深度,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人生的可能。你在各种知识类的书籍当中,你会找到办法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人生路上的各种疑问,对过去、对未来、对人生、对这个世界等等。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愿意独处的人,如果你是一个仍然对世界保持着好奇心的人,你可能就会是一个抵抗型的读者。这个概念来自弗兰岑的一本书,《如何独处》。所谓抵抗型的读者,就是你天生就是一个读者,因为你需要通过文字来面对和整理这个世界。读书是你面对和整理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会成让你成为一个更丰富、更好的人。

好,那么为什么要读经典?你读不读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你有没有心去挖掘那些人类智慧中最美好的东西。如果你一直在读书的话,在茫茫书海当中徜徉是很有快感的。但是当你读了足够多的书,你就会发现,其实市面上有很多相同相似的书、同质的书。如果你想要突破,如果你想要有更强烈的快感,不管是知识上满足的这种快感,还是阅读修辞技巧上的、和作者达到某种默契的那种快感,你都必须去读一些更难一点的书。

至于说经典是否能够改变你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这就太宽泛了,需要具体到某一本书来说。但当然,读书这件事情一定会改善你的思维方式,一定会让你通过别人的文字来修炼自己的思维模式,修炼自己进行思考的能力。慢慢地,你就会有自己的人生态度,这是必然的。

好了,我们刚刚谈了什么是经典,我们为什么要去读经典,下面我们就进入到方法论,如何读经典?这里我们会有两个部分,一个是选书,一个是读书。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书的世界是很大的。文学有文学的经典,心理学有心理学的经典,经济学有经济学的经典,哲学有哲学的经典,有多少种知识分类,可能就会有多少各种领域自己的经典。事实上,当我们去阅读经典的时候,也就是去接近一个领域最好的那些内容。

先说选书。作为一个萌新,我们可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知道,怎么去读书,读什么书,那么你可以选择随便乱读。这样的话,你就通过自己的兴趣,去分辨你喜欢的、不喜欢的,找到自己的线索。但另一方面,你也可以选择更有体系地去阅读。

什么叫更有体系?比如说你学了一个专业,你在大学里有老师会给你开书单,告诉你读什么;同时你的教材也会根据你的能力一点点升级。这就是有体系。但是在这个时代,可能我们并不仅仅需要一门专业而已,我们可能需要更多元的、更丰富的知识。

在互联网时代,你一定要善用搜索,这是一个网络生存者的必备技能。比如说你对心理学感兴趣,去书店逛一下心理学区域的话,你会发现各种打着心理学旗号的鸡汤,或者是一些教你怎样去成长,教你怎样面对人生的各种难题等等很多坑蒙拐骗的书籍,都打着心理学的旗号。你不知道怎么去选择,也许你读了之后还会误入歧途,怎么办?你就要搜索。你可以在知乎搜索相关的问题,比如说“心理学入门读什么书”,“心理学有哪些好书推荐”等等。你也可以去豆瓣去搜索别人的一些总结的豆列,或别人的日记,你会找到很多的资料。你不可能只看这一篇,你会发现很多,这就需要你进一步地去比对、去分析他们是不是有大家都提到的某一本书,然后你可以参考一下豆瓣的评分等等。你要多元的去运用搜索,自己评估它们,找到更靠谱的书目,然后找到你感兴趣的书目。当然你也可以直接去问一下你信任的人。这样的话,你就很容易地找到一个领域里面可能很经典的书了,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

同时,出版社也会有一些相应的书籍、一些丛书来出版。他们靠不靠谱?我觉得是可以参考的。但系统的去读就太可怕了,比如说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体量把你吓死。所以还是要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从自己的知识渴求的方向出发,通过这样去定制书单,会更容易实现阅读效果。有没有必要跟着名家名人,或者是某一专业的领袖去顺藤摸瓜的阅读?我觉得是可以参考的。

关于选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翻译。怎样去选择一个更好的译本?我觉得有两个路径。第一个就是优先选择你读过的、熟悉的翻译家,这是大家都没有任何疑问,都知道的。但是你会说,我没有读过那么多,我就是没有读过什么书,所以我不知道什么好,还是要回到那个问题——“搜索”,你看他人的评价。当然也许会有错误率,但是这是在可以允许范围内的,对不对?

欢迎转发与分享海报
在阅读中遇到更好的自己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魏小河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给大家的书单共读课

13位大咖带你从入门到读懂

5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