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文轶
2018-02-25·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90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文轶)
(
)
“这里的机会越来越多。”40岁出头的魏华从德国回国后一直在寻找将他的“免疫荧光微球快速检测”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办法,而寻找一个有前景的产业基地,他用了整整5年。他的第一个选择是江西南昌,他很快发现,内陆城市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对于一个中等规模的研发型企业来说,并不是主导性的。他的第二个选择是北京海淀高科技园区,但资金巨大的生物技术设备,成为量化生产的又一个新难题。“很多设备只能到军事科学院和中科院借。”魏华说。2007年,无锡向魏华提供了创业需要的一切:产房、公共仪器设备平台以及技术入股的条件。
毫无疑问,无锡正在全力招徕魏华这样的技术型创业人才。它希望在魏华和后继者的身上,继续诞生像施正荣一样的奇迹。这也是大张旗鼓的“5·30”计划的初衷:如果在5年时间里,无锡新型产业能繁衍出30个“无锡尚德”般的明星企业,不仅将给这座城市带来超过千亿元的新兴资本,这个建立在传统制造业基础上的城市也将得到彻底转型的机会。
三联生活周刊:无锡应该是长三角制造业城市的代表,无锡产业结构的现状怎么样?什么时候,制造业转型和升级开始进入政府议程?
发表文章11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751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