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2018-02-25·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327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今年6月8日是德国作曲家舒曼诞生200周年纪念。舒曼逝世于1856年,逝世前两年,他投河自杀未遂,随后被送进精神病院,最后死于神经瘫痪。他的病有可能是1831年他21岁时患上梅毒侵入骨髓的结果,但他的悲剧不止于此。他长久以来所患的精神恐惧症,不仅因为遗传——他出生时,父亲已患严重的精神病;15岁时,姐姐就因精神病而投河自杀——更因为他自身的原因:他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这世界与现实是那样格格不入。也许,每一个超凡艺术家都因在这样世界里的徜徉,精神才能结晶为感染我们的财富,比如肖邦的钢琴曲。但肖邦有愤怒,舒曼没有。他只有更深内省着的孤独,在这孤寂中,更多以自嘲自慰支撑自己,于是音乐是纤弱、细腻伸展着的一种充满文学气息的自述,其中的形象飘忽而不具体,难参透。它们构成着淡雅忧伤的色调,又是他极倔强清高个性的病态流露,这是我喜欢他的钢琴曲远胜过肖邦钢琴曲的原因。
舒曼独孤自娱的气质决定了他的钢琴曲与艺术歌曲要好于他的室内乐或管弦乐作品。他的钢琴曲,我最喜欢《C大调幻想曲》,然后才是《克莱斯勒偶记》、《童年情景》,还有《林中景色》。这4部作品,《C大调幻想曲》是他最具情感容量的大作,它始创于他母亲去世,对克拉拉之爱又濒临毁灭时。而它和《克莱斯勒偶记》、《童年情景》都完成于1838年,乃对克拉拉极端思念的寄托。《林中景色》则完成于1849年,我看做他钢琴作品的终曲。其实,他之后还有创作,严格意义,最后一套完整的钢琴曲是作于1853年,即他投河自杀前一年的《清晨之歌》。它来自他所崇拜的德国作家让·保罗(Jean Paul,1763〜1825)“太阳能以音乐的形式升起,色彩就是它的光线”的意境,但我听到的这5首小曲,盎然诗意显然已被死亡的郁霾所包裹。在《林中景色》中,他其实已对正在褪尽色调的生做了诀别。这套钢琴曲的第三首《孤独之花》连着第四首《可怕之地》,《孤独之花》描述那种苍白、放弃了顽强的生长;而《可怕之地》的曲谱上,有意保留了德国诗人黑贝尔(Christian Friedrich Hebbel,1813〜1863)引人深省的诗——“许多长高了的花,在这里像死一般苍白。只有中间一枝,现出黯淡之红。那不是太阳所染,因它从未见过阳光。那是来自大地,因为大地吸吮了人类的鲜血。”
《林中景色》的最后一曲就是《告别》,听那样宁静温柔着的万念俱灰,总令我联想他选择狂欢节第二天的自杀。要知道,他在25岁时创作的一套钢琴曲就叫《狂欢节》,那时他正与比他小8岁的埃纳斯蒂娜(Ernestine von Fricken)热恋,那是梦想自我膨胀时刻。这套钢琴曲中最好听的一首叫《逍遥》,《逍遥》后连着《休息》,是热情告白后的甜蜜,甜蜜弥漫后的空白。狂欢节,欢乐只在面具背后,这是折磨他一生的意象。他的《克莱斯勒偶记》也完成于狂欢节前,而他在1840年还完成了《维也纳狂欢节》。这一年,法庭一直在审理他是否有资格成为克拉拉的丈夫,他因精神极度紧张而开始产生幻听,听到了“来自天国的声音”。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