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1 神话 | 世界之始:《山海经》的烛龙

作者:王叡

2024-01-12·阅读时长3分钟

16626人看过

1.1 神话 | 世界之始:《山海经》的烛龙

11.1MB
00:0008:06

大家好,我是王叡。在甲辰龙年来临之际,我为三联中读的听众们带来了“龙文化”专栏。第一章节先带大家了解神话中的龙。第一节咱们来了解下:世界之始:《山海经》的烛龙

烛龙:中国神话里的第一条龙

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中国神话,是用盘古开天地来解释世界的诞生。但是除了盘古,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对创造世界给出了不一样的解释。这个神话就是烛龙的神话。可以说,中国神话里的第一条龙就是烛龙。

在《山海经》里对于世界如何获取光明是这么说的。“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另外还有一段文字,说烛龙“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

你发现没有,《山海经》里的烛龙长相是人头蛇身,跟神话里的伏羲女娲是同一款的。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先民们想象中的神的标准相。而这位烛龙神,身长千里,已经很接近我们现在熟悉的龙的形象。他的力量可是超乎想象的强大——乃晦乃明、呼风唤雨,为昼为夜、为冬为夏。

烛龙一闭眼,整个世界就是黑夜,一睁眼,就成了白昼。这可比盘古还要厉害,盘古还要拿个斧头劈开天地,而烛龙只要眼睛一睁一闭,就是白昼和黑夜。他吹一口气,就变成了冬季,呼一口气,就转换成了夏天。很显然,先民们是用烛龙的身体功能来解释自然现象。眼睛一睁一闭日夜交替,一呼一吸之间冬夏转换,这个想象力非常神奇。

烛龙带来光明

后来关于烛龙的神话记载,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山海经》,而且都强调了烛龙带来光明。比如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在他充满神奇想象力的长诗《天问》里提出了疑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意思就是,“太阳的光辉哪里不能照到,而烛龙所照又在什么地方?”至于烛龙的长相呢,淮南子里记载烛龙“在雁门北,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这是龙的身体,但是还保留了人面,人的脑袋。而汉代的学者王逸解释屈原的《天问》,就描述烛龙“言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这下子烛龙真的就变成了有条龙衔着烛火,照亮了天地。

烛龙也出现在我们熟悉的唐诗中。你有没有看过《长安三万里》?在这部电影里,唐朝大诗人李白来到安禄山治下的幽州,幽州大致就是在现在的北京,还有河北、辽宁的一部分。大家如果生活在这里,或者冬天来过这一带,应该会有一个感受,那就是刮大风,刮北风。所以,李白就写了一首《北风行》,这首诗有一句特别有名,叫“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是夸张地形容下大雪。不过这首诗的前两句,大家可能不那么熟悉,它是这么写的。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然后后面接上“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里就讲到了烛龙。李白说:传说在北国的寒门,住着一条烛龙。烛龙栖寒门。它一睁眼就是白昼。日月之光都照不到这里,只有北风怒号而来。

烛龙到底起源自什么?

那么这么神奇的强大的烛龙,为什么烛龙的神话我们现在都不太熟悉了呢?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烛龙的名字了。有的学者认为,烛龙的神奇力量,眼睛一睁一闭日夜交替,其实就相当于创造了世界。所以,开天辟地的盘古神话有可能是从烛龙神话演变来的,或者是吸收了一部分烛龙的神话,比如有的记载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哎这跟烛龙的形象是不是也很相似啊。而盘古的创世神话确立之后,烛龙神就完成了他的使命,退居幕后了。

现在,我们再看烛龙的神话,会思考一个问题:烛龙到底起源自什么呢?

有学者认为啊,烛龙就是祝融,火神祝融,因为古代人用草木捆成一束,点燃了来照明或者取暖,这不就是带来了光明吗,而草木很长啊,形似一条龙。这就叫烛龙。还有学者认为,烛龙就是闪电,闪电伴随风雨而来,变幻莫测,在空中犹如一条长龙。有的观点认为烛龙就是太阳,还有的认为烛龙代表了夜空里的龙星。总之,不管是火种还是闪电,太阳还是龙星,都是古代人类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对于宇宙的幻想和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这个眼睛一睁一闭就是日夜交替的烛龙,也定格为中国神话里最早的创世龙

欢迎分享下方知识卡片邀请更多父母和孩子一起开启一段龙文化探索之旅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王叡

发表文章3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819人

童书作家,翻译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这就是中国龙

给孩子的一部“龙文化宝典”

2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