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苗族“最美丽的歌”:《仰欧桑》

作者:孙若茜

2018-02-25·阅读时长6分钟

48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169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大型民族管弦乐苗族歌舞剧《仰欧桑》剧照 )

每一幕的转场间,舞台变暗,80岁高龄的苗族古歌老人便用略带沙哑、稍显沧桑的声音清唱,纯粹的歌声就像是水的源头,古老得好像来自时间的最远处。舞台上的苗族姑娘此时往往正匆匆转入后台候场,她们所穿的苗族服饰满饰着银针、银簪、银珈以及银质的手镯、项圈,会在极暗的视线里隐约闪现流光,并在碰撞间发出流水一般轻盈的潺潺声。每到这样的时刻,舞台就像是通往苗乡的捷径。由暗转亮时,还沉醉在银饰的碎碎水声中的感官,就更要汲取苗寨山水、农田风光投影的舞台背景下斑斓的服饰、热情的舞蹈以及古老的故事。

8月1日,大型民族管弦乐苗族歌舞剧《仰欧桑》在国家大剧院拉开了巡演的帷幕。《仰欧桑》是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流传千年的爱情叙事长诗,目前已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被苗族称作“最美丽的歌”。“仰欧桑”三个字是苗语的音译,此前也被译作“仰阿莎”、“仰阿瑟”,意为“清水姑娘”。它讲述的是:受天地孕育、在水井中诞生的仰欧桑美丽且善良,她嫁给太阳,但好景不长。太阳重利轻别离,离开仰欧桑到东海去,终年不归。6年的别离让仰欧桑尝尽太阳的薄情,爱上了勤快老实的月亮,与他私奔到天边。太阳得知后大怒,经各方理老调解。最终月亮赔一半江山和三船金、三船银给太阳,才得以与仰欧桑继续幸福生活。他们请天蟾监督盟约,张口以待,谁若反悔就将谁吞噬,自此就有了日食和月食。

苗族没有文字,《仰欧桑》只依靠在山野田间的传唱传承,不同的歌者不断加入自己的诠释,使其版本众多。其叙述的故事梗概基本一致,但细节各有千秋,且烙印着历史的传变。据说清以前的《仰欧桑》是以解释天象为主的创世故事,到了清朝则偏重描绘爱情。1958年2月,唐春芳、武略等人搜集整理的汉语版《仰阿莎》发表在文学杂志《山花》上,成为这首诗、歌的现代范本。由于当时的主流意识是阶级斗争,讲究阶级立场,因此长诗中的月亮被扣上了穷人的帽子,扮演太阳家的长工。

文章作者

孙若茜

发表文章1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70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汉字危机

中国思维的工具化处境

116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