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2-25·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85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2013年中国劳动力人口数量将迎来拐点,“人口崩塌论”与“资源有限论”的争议激烈起来。人口政策作用于当下,影响到的至少是一代人后的未来,如何预见20~30年后的世界图景将至关重要。
20年后的中国人口结构不难预见: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来袭,邻国日本是最好的参照。日本陷入“失去的20年”,人口老龄化被归结为原因之一,尤其近年日本电子制造商泥足深陷,人口中富于创造力的年轻人减少,创新型产业的竞争力落入下风。但年龄与创造力负相关的假设在经济学领域却不成立,甚至在科研领域也被证伪:爱因斯坦成名的年代,伟大的科学家在30岁前完成了其最重要的科学成就,可现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巅峰成果来得越来越晚了。日本电子业的落寞更多是因为在电子消费品时代,企业忽视了用户的需求,醉心于自我技术的“精雕细琢”,这更多地与日本人的国民性有关。
与日本形成对比的德国在出生率上更“胜”一筹,德国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有预测称,“12代后,德国人可能从地球上消失”。可老龄化的同时德国却保持着制造业乃至科技优势。日本的老龄化促使其出现贸易逆差,2011年其医药领域的贸易赤字已经比10年前增长了5倍,医药赤字占到其贸易赤字的一半以上,而日本进口药物赤字主要来源于昂贵的抗癌药、美国药和德国药。日本老年人吃药,德国卖药,可见同样老龄化的国家,有的受益于此,有的却蒙受损失,关键还在于各国的产业竞争力。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79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