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千
2018-02-25·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24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物理学家基普·索恩 )
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的作品中经常出现龙虾、蚂蚁、大象和达利自己等元素,但最让人过目难忘的形象毫无疑问是各式各样的钟表。在他的作品里,钟表这个时间的代言者似乎都在融化,给人以绵软的感觉。达利用这种艺术方式来表达他的时间感受和他对机械化时间的厌恶。离开艺术作品,人们在现实中对于时间的感受却远非如此,它冰冷而准确,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的方式不可阻挡地向前行进,像是一个节拍分明的乐章,又像是一个滚滚行进的车轮。对于时间这种不可逆转的流逝,英国物理学家阿瑟·爱丁顿(Arthur Eddington)爵士在1927年命名之为“时间之箭”。
牛顿在17世纪创立了经典力学,同时他也构造出一个机械化的时间体系,宇宙中不光存在着一把尺子给出空间的量度,还有一个永不停歇的钟表给出宇宙唯一的时间。他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写道:“绝对的,真实的,数学的时间,由于它自身的本性……与外界事物无关地、均匀地流逝。”人们日常感受到的时间,正如描述中一样,昨天不可能再回来,今天不能留住,明天也不会早一点到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时间中的旅人,这种旅行说来容易——只要我们活着,就会在时间中一直向前。
但常说的时间旅行显然不是这么一回事,人们想象中的时间旅行更像是为了摆脱时间固有的步伐,不再被时间拖曳而进行的反抗。到“过去”或是“未来”中去,这种想法在一个机械化的时间体系中自然永远无法实现。当年东晋大将桓温北伐前燕,看到自己多年前栽下的小柳树已然粗壮,说出“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正是因为他感到时间无论是对于柳树还是对于他自己都平等地流逝,柳树的成长也可以作为他自己时间流逝的参照。越是如此,人们越是向往难以到达的未来,各种文化中流传的故事从不缺少进入未来的想象,以此来逃避生活(有意思的是,古人却极少有回到过去的故事)。直到20世纪相对论诞生,时间和空间被结合在了一起,人们这时明白,原来,我们可以打乱时间的步伐。
发表文章3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968人
喵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