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来自原子核的新启示

作者:苗千

2018-02-25·阅读时长6分钟

33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483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法莲·费施巴赫(右)与杰雷·詹金斯在普渡大学核子工程学院辐射实验室内工作的情形 )

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原子核,它们有时会自发地“放射”出一些粒子,从而转变为另外一种原子核,这种原子核被称为“放射性原子核”。法国科学家亨利·贝克莱(Henri Becquerel)在1896年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人类对于这种现象已经研究了上百年,早就不感到陌生了。

在微观的原子核领域,由于受测不准原理的支配,人们不可能准确地预测某一个放射性原子核在什么时候进行衰变,放射出某种粒子(比如一个氦原子核或是一个电子),从而转变为另外一种原子核。但是放射性元素总体的衰变速度是恒定的,每一种放射性元素都有其特定的衰变时间,比如考古学中常用到的碳-14测年法,就是利用碳-14原子核的半衰期大约为5730年,考古学家们可以通过检测物体中碳-14原子核的残留量来大致判断物体的年份,放射性原子核的衰变时间(半衰期)长久以来都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值得信赖的一组常数。

1930年,有“原子核物理学之父”称号的科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在与詹姆斯·查德维克(James Chadwick)和查尔斯·艾利斯(Charles Ellis)合著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放射性物质的辐射》中就写道:“放射性原子核转变的速度,在任何状态下都是恒定的。”这已经成为原子核物理学的教条之一,在几十年间,几乎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实验证明,在各种环境下,无论压力、温度或是湿度等等各种条件如何改变,放射性原子核衰变的速度总是保持恒定。

文章作者

苗千

发表文章32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967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后乔布斯时代的符号

iPhone5与它的生态追随者

91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