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鲁尔三年展:钢铁丛林里的剧场味道

作者:石鸣

2018-02-25·阅读时长13分钟

36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944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海因纳·戈培尔执导的作品——约翰·凯奇的《欧罗巴歌剧1&2》 )

抵达德国埃森是8月最后一个周末的下午,阴冷的天空不时飘下几串雨丝,提醒着人们这个地区的明媚夏日是多么短暂易逝。走出中央火车站,一片巨大的条幅从上至下覆盖了市中心最气派的购物中心大楼的小半面墙,白底红字十分耀眼:“埃森——2010年欧洲文化之都”。两年前的荣誉称号,如今依旧是这座19世纪以来的工业重镇的骄傲,当地人的说法是,埃森终于“擦去了脸上的煤灰”。从1993年关闭欧洲最大的炼焦厂——矿业同盟(The Zollverein)开始算起,这花了将近20年,“鲁尔三年展”(Ruhr Triennale)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诞生的。

三年展创办之前,鲁尔区进行了一场长达10年的“国际建筑博览会”。那些裸露、肮脏、庞大的废弃工业建筑和钢铁结构,在80年代差点被彻底摧毁,90年代在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艺术家手里被改造为景观公园,其中位于埃森市郊的矿业同盟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与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科隆大教堂距离仅为半小时火车车程。“鲁尔区不再仅仅意味着重工业和陈旧的过去,也意味着新兴投资和未来,对我们来说,考虑如何利用这些经过改造的工业建筑做文化活动,变得顺其自然。”鲁尔三年展戏剧部负责人玛丽埃塔·皮克布鲁克(Marietta Piekenbrock)这样解释这一艺术节的创立初衷。从每年的8月中旬到9月底,一个半月内,艺术节上共有30多台演出轮番上演,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装置艺术、展览、论坛和讲座,活动场地都是曾经的工业废墟,今年已进行到第十年第四届。

三年展上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主办方向艺术家邀约的新作,有些作品的创作时间长达2到3年。“为了做作品,艺术家们往往要来好几次(鲁尔区)。他们第一次来时,我们会带他们到处看场地,解释每处建筑的历史渊源。这里空间本身的特征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成了戏剧作品中的一个补充角色,而每个创作者都最好提前意识到这一点。有的时候,有些人在作品快要完成的时候才发现他们很难将建筑的因素整合进去,这样就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来调整。在这个艺术节上创作作品是很难的,却也是很独特的。我们想做一些在别的地方、别的场地、别的剧院里看不到的演出。”玛丽埃塔说,“这里的戏剧,和其发生的空间之间有一种化学反应。”

文章作者

石鸣

发表文章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后乔布斯时代的符号

iPhone5与它的生态追随者

91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