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1.1 总序 | 如何定义中国话?

作者:刘丹青

2023-05-12·阅读时长4分钟

15072人看过
在中国的历史上,人口迁徙一直是一个重要主题。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古代人类远途迁徙的意志和克服艰辛的能量,可能远超我们当代人的想象。人口的迁徙,一方面造成了文化的传播,同时也使语言不断分化。古代汉语方言从文明腹地的中原开始,随人口迁徙的路线历经“行走”,形成了现在中国话的样貌。在课程的总序中,我们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前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语言文字卷主编刘丹青老师,为我们详细解答:为什么说汉语言史,也是一部迁徙史?除此之外,刘老师还会为我们讲述中国话的定义是什么?汉语之美,美在哪里?以及为什么说“方言是一种思维方式”?

1.1 总序 | 如何定义中国话?

16.8MB
00:0012:14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行走的中国话》,我是刘丹青。我之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研究员,曾经担任所长,现在深圳大学担任特聘教授。很高兴跟大家分享我对中国话的一些认识,总序这一讲的标题是《汉语语言史,也是一部迁徙史》。

如何定义语言?

中国话,首先是一种语言,所以要讲中国话就要从语言的定义开始,再看如何定义中国话,最后来谈中国话里所包含的方言与民族历史、民族迁徙的关系。

首先,我们如何认识语言?可不要小看了语言,它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核心特征之一。虽然有时语言也用于称呼动物的喊叫、鸣叫,但人类的语言具有一种无限的能产性(能够生产性)。无限能产性就是指人类从小学习的其实是有限数量的语音成分、一些词汇、一些无意获得的句法规则,依靠这些就可以建立起一个无限能产的机制。基于此,我们可以表达出我们感受到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所有的方面,我们不仅可以谈论几千年前的事情,还可以谈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而这些是动物所达不到的。有了这种具有无限能产性的交际工具,人与人之间得以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协作关系,从而建立团队。我们从原始社会中的一个小小的氏族、部落,慢慢扩大到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扩大到一个国家,甚至像中国一样巨大的国家,如果没有语言作为纽带,是难以实现的,这是我们人类力量的重要源泉之一。

人类力量更大一个因素是我们超强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这种能力跟语言也是有关系的。因为思维要依托媒体,而语言就是我们人类思维所依托的媒体,这是我们称之为“思维”的功能,它帮助我们提炼知识、发展知识、传承知识。此外,语言还有“交际”的功能,帮助我们整合社会,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离开了语言的这两大功能,很难想象我们人类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高度发达的程度。正是在语言的帮助之下,我们从一种采集的经济、狩猎的经济,慢慢地踏入农业社会,农业社会正是一个需要合作的社会,然后再进一步踏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现在来到智能社会。

我们想一下,一切的智慧、知识、代码、交流、运算,不管它内部是如何运作的,最终都要通过语言呈现出来。现在代表高端人工智能的ChatGPT,这个名称的核心正是"Chat","Chat"就是聊天、谈话,就是使用语言。不管人工智能的内部机制是怎样运作,最终还是要表现为语言。

▲ ChatGPT人工智能聊天

要注意的是,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语言就叫“人类语言”,人类语言是对世界上许许多多语言的概括。因为语言有交际的作用,所以它的形成历史与特定的国家、民族、社群有紧密关联,进而成为人类群体间最重要的识别特征和心理认同的依据。我们根据语言来识别他人来自什么地方、什么国家,根据语言来产生一种群体认同。每个人首先感受到的是自己和母语之间的血肉联系,母语是像空气一样须臾不能离开的,比如如果一个人遇到了车祸,暂时失去了语言,在这种时刻才能意识到语言是多么宝贵。如果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没有办法听到别人的话,就生活在了一种孤独之中,这种时刻才能深切感受到语言对我们是多么重要。

什么是中国话?

现在话题收拢一点,再来看什么是中国话?中国话实际上就是中国的语言,有狭义、广义以及最广义的理解。在国内,中国话首先指普通话,它是法律意义上的国家通用语言,是国家语言的象征。它既是国内主要的民族——汉族的共同语,同时也是各族人民之间交流沟通、凝聚为一体的语言纽带,所以它不但是汉民族的共同语,也是国家通用语言,在国际上也是中国国家语言的代表,是广大华人华侨的通用语言,被称为华语。这些是中国话的一种狭义的理解。

中国话的广义理解包括普通话和所有汉语方言,包括海外的汉语方言。汉语方言复杂多样、千姿百态,很多方言口语使用者之间其实是难以互相听懂、沟通交流的。西方人往往感觉中国不同的方言像是不同的语言,他们把中国的许多方言看作汉语族的不同语言,但是中国人自己的感受并不是这样的,中国各地区的方言使用者都认可他们之间只是方言的差异、口音的差异,大家说的仍然同属于中国话。

实际上,就语言本身来说,中国的方言之间的差异确实大于欧洲一些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但我们仍然有强烈的中国话的共识,这些不同的方音都来自古代汉语的音系,彼此之间存在着系统的对应关系。所以我们学一种方言时,并不需要像学一种外语那样去记每一个单词,而是建立一种语音间的对应关系,就可以折换成另外一种方言。我们调查汉语方言都可以用同一本《方言调查字表》,但却不能用来调查汉语方言以外的语言。

▲ 《方言调查字表》

此外,大部分汉语方言的词句都可以用汉字记录下来,所以书面上的沟通就更容易。部分暂时写不出字的,可以通过专家考本字,找到古书中间源头。比如湖南话,说“呷嘎饭”,这个“嘎”通过考本字,其实就是“过”的一种古早的读音,就是“吃过饭”;广州话中睡觉叫“瞓觉”, “瞓”这个字也是可以找到本字的,这个音就来自“睏”,“睏”来自困,就是困、犯困,就是睡觉的意思。所以我们是可以把方言与汉字关联起来。

正是这种中国话的情感和意识,让各方言区的人们都有一种共同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而差异显著的口音连同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又大大丰富了中国话和中国文化的色彩,呈现出一种多样性之美。中国话就是这样一幅主干凸显、细节丰富的美丽的风景画。

通俗上说,中国话有上述的狭义、广义两种理解。此外,中国话还有最广义的理解,包括了中国境内所有的民族语言,例如藏语、壮语、苗语、蒙古语、维吾尔语等等,这是一幅更加多姿多彩的画卷。这次《行走的中国话》课程主要围绕中国话的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展开。

本节中涉及的内容和图片可以在我们的文稿中间看到。下一节,我们将要聊一聊汉语之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谢谢。

跟随行走的中国话

探索乡音背后的汉语言文化史



文章作者

刘丹青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行走的中国话

一句家乡话,也是一部文化史

3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3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