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晓军
2018-02-25·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63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8月10日,中国航母平台进行出海航行试验 )
上周三,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终于驶离了码头。随之而来的是,高密度中外媒体的采访。除了很多国内媒体采访的五花八门的问题外,国外媒体的采访最值得回味。与英国的《经济学人》和美国的《时代》周刊及《航空周刊》有关中国航母试航的报道一样,他们的语境中都暗含着一个疑问:中国发展航母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每当遇到这种疑问时,我马上就会想到今年2月14日出版的《三联生活周刊》我的专栏里谈到的一个问题:中国是否要挑战美国的“海军本位制”?
在很多普通公众眼中,“航母”也许只是个长期的兴奋点,而对于熟悉金融史和军事史的人来说,中国开始发展航母的逻辑上下一步,都会想到一个与曾经的海上霸主英国和现今的海上霸主美国一定会想到的问题:中国是否真的要挑战美国的“海军本位制”?特别是在当下美国无法找到摆脱“印钱发债陷阱”的良方之时。
用一句最通俗的话说,所谓“海军本位制”就是借助自身强大的海军实力维持利用本币白赚别国钱的地位。毋庸置疑,无论是当年的大英帝国还是今天的美国,都玩过和正在玩这个游戏。要从历史的角度说,中国对航母的热情可以追溯到1840年后鸦片战争。那次在洋人的坚船利炮面前,中国人终于知道了大海不是护城河,要巩固海防,不能靠临时铸大炮、夯炮台、招募水勇,清末洋务运动最主要的努力就是建立近代化陆、海军,这算是中国在对“海权”的认识上走出的第一步。但此后50年的“甲午”惨败,又让中国知道了沿用陆军“最好的防御是进攻”的思想,用买来的大清舰队在1.8万多公里海岸线外的沿海“挖沟筑垒”是没用的。而上世纪80年代和当下遭遇的南海危机及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无疑强化了普通中国民众对“海权”认识的升华。而这,恰恰是中国普通民众对第一艘航母热情追捧的深层意识根源。相比之下,西方人对“海权”认识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前文学青年、后来成为女王驾前红人兼情人的沃尔特·雷利爵士。沃尔特·雷利爵士为了获得女王的投资,忽悠出的那段名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财富,最终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200年后,美国的海军学院院长马汉又系统地将这段名言演绎成了著名的《海权论》。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