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小夜曲》:石黑一雄的音乐短篇集

作者:陆晶靖

2018-02-25·阅读时长5分钟

116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570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石黑一雄 )

人们喜欢拿石黑一雄和奈保尔、萨尔曼·拉什迪类比,称他们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相比另两位,石黑一雄在文本外的影响力要小多了。在他约30年的写作生涯中,平均5到6年才有一部作品问世,并且篇幅介于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之间。他很少在政治、种族等敏感问题上发言,也不热衷于文本实验和颠覆理论,是个特别安静的小说家。人们在书上看到他的照片,总是千年不变的黑色西服和温和严肃的表情,比谁都像作家。可他年轻时候是个嬉皮士,留着长发、背着吉他在美国到处旅行,写了不少歌给唱片公司寄去,都石沉大海。如今他依然弹得一手好吉他,喜欢爵士乐。2007年玩票给一个爵士歌手写了4首歌词,还得了行业大奖。

他写于1995年的《无法安慰》讲了一个钢琴家3天内的超现实经历,2003年他写了电影剧本《世界上最悲伤的音乐》,在2005年的《别让我走》里,女主人公卡西中学时代的一盘磁带又成了推动情节的重要道具——这些似乎都在暗示,音乐是石黑一雄喜欢援引的元素。他最新的一本书是《小夜曲:音乐与黄昏五故事集》,也是他至今唯一的一本短篇小说集。

小说和音乐的关系不是什么新鲜话题,写《发条橙》的安东尼·伯吉斯说:“有段时间我曾漫想着写一部摄政时代风格的小说,某种对简·奥斯汀的戏仿,它应该仿照莫扎特交响曲的形式。小说将分为四个乐章——一章快板,一章行板,一章小步舞曲和三重唱,然后是急速的终曲——故事情节依循的也是交响乐的形式。”托马斯·曼写《浮士德博士》的时候,专门找来音乐教科书和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传记来读,昆德拉也曾经在《小说的艺术》里直接拿自己的作品和贝多芬晚期的四重奏做类比。结构可能是小说和音乐最大的共同点,但用语言来描述音乐或者用音乐来表意,就成了一个极其困难的任务。音乐学者伊凡·休伊特在《修补裂痕》中谈到了一种在音乐和语言之间流行的对比:“字母(即音符)合成单词(小节或动机),单词又能合成更大的单位(如旋律)。”但音乐缺乏语言学上的许多功能,如连词、动词和名词,因此在表意功能上比文字相差甚远。叔本华说,音乐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的同时,脱离了情感所依托的事实,远离了真实的苦痛。也即是说,音乐和描述的对象之间是有距离的。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企图让演奏者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思,他在自己的《大提琴协奏曲》乐谱的最后一页写上了密密麻麻的注解,企图让作品的含义更丰富,最后文字比音符还多,是个失败的例子。

文章作者

陆晶靖

发表文章16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1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美国模式如何持续

政府信用降级与全球震荡

79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