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2018-02-25·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078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逝世于1951年7月13日,今年是60周年纪念。在音乐史上,勋伯格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因为他,才有了“维也纳第二乐派”。但如果一定要使用标签,他应该属于表现主义。他与康定斯基是好友,他也曾热衷于绘画,况且,1918年,他还曾专门发表了一篇论文,名为《音乐中的表现主义运动》。
勋伯格出生于1874年,比马勒小14岁,比德彪西小12岁,以这两人为坐标,比较容易接近他的音乐。同是犹太人,马勒是他的兄长与好友。听他的早期作品,比如作于1899年的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现在传播最广的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完成于1903年的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以及1900年就开始创作,直到1911年才完成,演唱时间要长达近两小时的清唱剧《古雷之歌》,对死亡的迷恋,宏大的乐队编制,宏大的结构追求,其实都与马勒相似。与马勒不同是,勋伯格反感在温情脉脉中寻找生机勃勃的伤感,喜欢浓重的阴沉与纤细的清冷,这使他的音乐一开始就带着一种对和谐的敌意,这也是他能走出晚期浪漫主义的动力。
如果把勋伯格的作品分两类,我把作于1906年的《第一号室内交响曲》看做分界线。之前的创作,明显受瓦格纳与理查·斯特劳斯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除了《升华之夜》、《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与《古雷之歌》,还有作于1905年,篇幅长达45分钟的《第一号弦乐四重奏》。如以后期浪漫主义为标签,公平说,它们的音乐语言其实都不晦涩。《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追求其实与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类似,迷恋欲望与死亡之爱的关系。史诗般的《古雷之歌》以6个独唱、3个男声合唱团与庞大的乐团编制,探讨死亡与复活,与马勒的《第八交响曲》的结构、追求都相同。这些作品中,我最喜好《升华之夜》。它表现德国印象主义诗人丹美尔(Richard Dehmel,1863~1920)的诗意:一对恋人在月下漫步,她告诉他,自己已经怀孕,孩子是前男友的,但她想把他生下来。勋伯格先颠覆了有关美丽月色的意象,然后描写命运作弄,两人内心的压力,从紧张到舒缓——他体味了她的心境,保证爱将给孩子带来幸福,就完成了勋伯格本不乐意的温情升华。这首六重奏后两个乐章的旋律极美,升华的境界极空灵,你甚至会不相信:这难道是勋伯格的作品?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6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