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01 诗歌为什么要从神话讲起

作者:欧丽娟

2023-03-03·阅读时长7分钟

25111人看过

01 诗歌为什么要从神话讲起

36.4MB
00:0015:54

大家好!我是欧丽娟,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欢迎你来到我的栏目。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开始讲神话这个部分。你一定很好奇,我们明明是在讲诗歌,为什么要从神话开始谈起呢?

从一般的理解来说,神话并不属于诗歌范畴,而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叙事文学;但是神话和诗歌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首先,神话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最早的创作,虽然当时还并没有发明文字,只是在口头上传播,口耳相传之下,流传到了后世,才被文字记录下来,但从内容来说,其中还是保留了一些古老的、原始的历史或传说,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感受,属于整个社会的精神产物,可以说是非常珍贵的民族记忆,也隐含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从这个意义来说,神话都应该是文学史的开端,我们必须涉猎一下。

第二呢,从本质上来说,神话也是诗歌的一种特殊形态,因为神话的思考方式、表达方式和诗很接近,二者都充满了想像力,让人离开现实世界展开宇宙的翱翔。德国思想家凯西勒(Ernst Cassirer)曾经引用一位同行的话说:

一涉及神话,“我们首先得到的印象就是它与诗歌的近亲关系,……‘神话创作者的心灵是原型;而诗人的心灵……在本质上仍然是神话时代的心灵。’”

因此,神话思维也可以称作诗性思维,它以浓缩的、触发的、跳跃式的、象征性的方式感应这个世界,带有一种无中生有的创造力。

而民国初年,着名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写了一本古典研究的书,书名就叫做《神话与诗》,他把研究中国神话与中国诗歌的文章收在一起,因为他认为神话是一切文化、尤其是文学的源头,研究神话就如同研究诗一样,都是要清理自上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心灵史”。这也间接说明了神话与诗歌的密切关系,甚至被当作同一个主题。

神话虽然看起来不合乎现实的逻辑,但其实一点也不荒诞,经常会有一些人说,神话都是胡编乱造的,读起来一点用都没有。那是因为他没有掌握到神话的表达方式,以及其中的象征寓意。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比如《庄子》里面有一位中央之帝“浑沌”,他来自中国最古老的神话专著《山海经》。《山海经‧西山经》对浑沌的描写是:

在天山汤谷这个地方,有一只神鸟,浑身火红,有六只脚、四张翅膀,它懂得歌舞,叫做“浑敦”,也就是“浑沌”,最主要的特征是“无面目”,没有脸孔五官。到了《庄子》这本书里,保留“无面目”的这一个特征再加以变化运用,进一步改装成寓言。寓言也就是寄托着教训或道理的故事,于是形成了“七孔凿而浑沌死”的寓言。

在《应帝王》这一篇中说:

天下最大的中央大神,叫做浑沌,他对两个比较小的地方神很好,一个是南海的神,叫做“倏”,一个是北海的神,叫做“忽”,这两个地方神也感恩图报,两个神就彼此商量,想要回报浑沌给他们的恩德,讨论了很久,想到人人脸上都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这七个孔窍,才能去看、去听、去闻、去吃,享受各种快乐,浑沌却偏偏没有,这不是太没有乐趣了吗?于是两个神就好心地给浑沌凿出了七孔,没想到却让浑沌因此死去了。

这个神话告诉我们什么呢?

首先,请你注意,这两个地方神的名字,也就是“倏”和“忽”,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倏忽”,这个词本来就是代表瞬间、时间很快的意思。例如说:一转眼,倏忽就到了年底。

那么,为什么这两个地方神要叫做“倏忽”呢?原来,庄子是要暗示我们,这两个地方神就像一般人一样,用眼睛、鼻子、耳朵去看世界,也注重享受各种感官的快乐,但这些都很表面、很短暂,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就非常有限了,有限到稍纵即逝。所以才会把它们叫做“倏忽”。

但是反过来说,那位“中央之帝”没有眼睛、鼻子、耳朵,一点儿也没有损失,因为各种感官的享乐根本不重要,反倒因为不停留在表面,所以能够深入到表象之下,也扩大到看不见的世界,于是更广大、更深刻,所看到的也就代表了真理。

透过这个有趣的故事,庄子要传达的道理是:人固然因为眼耳鼻舌的感官而领略到各种滋味,包括美食歌舞之类的享受,但这么一来,人也会失去用心灵去体验而不被表象蒙蔽的能力,因此失去了真理。混沌的死就象征着真理的死。

例如,我们讲究证据,一切都要「眼见为凭」,这固然并没有错,但很多时候,真理或者是有价值的东西,却是眼睛看不见的。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这本成人童话里,不也是这样说的吗?而著名的诗人布雷克早就说过,“不仅要用我们的肉眼看见表象,且用心灵之眼看到本质。”

可见,浑沌的故事就是庄子利用神话来表达哲理的好例子。

还有很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像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等,我们都通过神话理解到人生的哲理,以及先民对这个世界的解释。理解了这些,如果你之后创作有一些思想或感受想要表达的时候,就可以借取神话来善加运用。

不过,相比于西方神话,中国的神话比较贫乏。西方即使到现在,神话故事依然流传很广,宙斯、阿波罗、阿西娜、达芙妮、维纳斯、丘比特,都可以说是全球化的知识了,而且到了今天仍然还是许多文学、艺术的灵感和素材,连商业广告都可以用得上。

为什么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传到今天神话的普及反而没有西方广泛呢?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文化性格着重于现世,而不是超现实世界,早在三千年前,周朝就已经脱离了原始宗教,发展出高度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周公制礼作乐影响最深,礼乐就是人类生活的文化原则。所以现在当我们说一个社会文化低落的时候,就会说「礼乐崩坏」。

周公之后接下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孔子,他以继承周公为己任,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就是在强调要把人生的注意力和努力都放在活着的人身上,思考人类社会怎幺才能发展的更好,所以儒家才会那么注重伦理关系,强调养生送死。也因此,即使之前中国有许多的神话想象与超现实传说,却没有大量留存下来。

但即使如此,神话还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对后来诗歌与文学产生了极其大的影响。

在中国这个神话比较不怎么发达的文化里,保存神话的文献就更加弥足珍贵了。今天啊,如果你读到《庄子》《楚辞》《穆天子传》《淮南子》《列子》等书,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些零零星星的神话材料,它们在分散的情况下留下一些神话的遗迹。

比如,《庄子》里面有一位住在姑射山的神,《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个神,简直就像一位仙女,那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清朝还有人联想到《红楼梦》里的薛宝琴呢。

再看《淮南子》,里面不但提到了仑山,那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仙境呢,你看《坠形训》这一篇里他说:昆仑山丘,也叫做“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以后凡是提到仙境,仑山都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个。

而既然有仙境有“不死药”,你看《列子》这本书说,有一种“朱甘之树”,它的花和果实都很有滋味,吃了以后就会不老不死,那不就是青春永驻的仙丹么?

而且《列子》和《淮南子》这两本书里都记录了女娲补天的故事。说,古时候天塌了,地也倾斜了,到处都是洪水猛兽,四处都是火灾蔓延,真是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女娲就出来补天了。请你注意一下,女娲用来补天的,可不是一般的石头,而是她苦心精炼过的五色石,那其实就是玉石,也只有玉石才有资格去补天。补了天以后,天空就回稳了,地面也平静了,人们又可以安居乐业,所以说,女娲是一位伟大的保护神。连后来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候,也是用“女娲补天”来开场的呢。可见这些远古神话有多么重要。

除了上面提到了零零星星的故事,收集神话最丰富、集中保存最多神话素材的作品,就是《山海经》。《山海经》是神话的宝库,是一部奇书,根据现代神话学者袁珂先生的考察,这是战国中期至汉初年楚地、楚人的作品,写成文字的时间并不早,但内容却充满了古老的痕迹。就像汉代刘秀《上<山海经>表》所说的,《山海经》记录的是“远国异人”,也就是遥远国度里奇异的人们,“远国异人”这句话很能概括出《山海经》的特色。

好了,之前我们讲了神话和诗歌的联系,接下来我们就要讲讲神话的具体分类。

先不论中西方神话的差别,而就整体来看,神话的内容主题分类主要有哪些?这些主题内容也正是远古初民所关心的问题。只不过,「分类」本身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工作。因为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产生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分类结果。例如:

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将神话分为三大类: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反映生产斗争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社会生活的反映。

而《中国神话母题索引》这本书的分类框架则是:神祇与文化英雄、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起源、文化的起源、动物和植物的起源,一共五类。

至于分类最细的,可以参考英国学者路易士.施彭斯(Lewis Spence)1920年所出版的《神话学绪论》(An Introduction to Mythology),他将神话分为21类:1.创世;2.人类起源;3.洪水;4.报答;5.惩罚;6.太阳;7.月亮;8.英雄;9.野兽;10.解释习俗或祭礼;11.冥世或死亡历险;12.神的诞生;13.火;14.星辰;15.死亡;16.向死者祭献食物;17.禁忌;18.化身;19.善恶二元论;20.生活技艺;21.灵魂。

以上的分类,无论是大类还是细分,大多可以在中国神话里找到相应的故事。我们可以折衷一点,采用下面的这个分类:创世、自然、战争、感生、变形、推原,六个范畴。这个分类有几个好处,一是不会太繁琐,另一个最重要的是,从分类名称上就可以提供几个最重要、最普遍的故事类型。

总结来说,神话大致上可以分为创世、自然、战争、感生、变形、推原这几种,对后来的诗歌文学都有影响。下一节我们就从创世神话讲起。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日月星辰作伴,诗歌叩问人生

欢迎转发与分享本课程

楊宗歐 1人推荐

文章作者

欧丽娟

发表文章92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28人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欧丽娟·醉美古诗词

从神话到宋诗,邂逅200首锦绣诗篇

12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2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