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璐
2018-02-24·阅读时长1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729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利川市一直有建私房的传统,城市里到处可见拆房建房的情况 )
离开利川市繁华的市中心沿着体育路向江边走,沿路两旁的房子并不规整,一式一样。这是冉建新所在的都亭办事处教场村七组的土地,七八年前从老房子翻修成四五层高的水泥楼房,一楼大多做成了商铺或者饭馆,如果不问当地人,从外观上看这里与利川市区已经融为一体。再往前走,教场村八组正在重复着七组的城市化过程,路边既有上世纪60年代之前建造的土坯老房子,也有正在打地基的工地,其他大部分的是已经建好的新楼房,同样是不规整,样式全凭房主自己喜好,但是全都建成了7层半高。
谭平(化名)的房子并不沿街,外观也选择了低调的灰色,但是立在周围鲜艳的楼群中反倒显得现代和特别。走进楼里却没有外表那么气派,楼梯连护栏都没有装,台阶上的水泥没有抹平,墙壁也没有粉刷还裸露着水泥。谭平和妻子住在二楼,门只是一块破旧的薄板,房间里是粗放的大开间,只有一张床,没有家具,日用杂物就散放在地上,墙边砌了一个灶台就算是厨房。谭平告诉记者,这栋房子的造价是40万元左右,除去积蓄和老房子的折旧费,他还借了十几万元,粗粗建好之后实在没钱装修和买家具。但是,他对现状已经很满足了,一楼已经被当做仓库以每年6000块钱的价格出租,楼上的房子也以每层每年3000块钱的价格招租。同失地后毫无收入相比,修房子让他找到一个可靠的经济来源。
这种自己修房子的方式是利川市的传统,当地人告诉记者,原来住平房的时候外面有一个院子,翻修时候就按照院子的大小做成楼房的地基,也有人会在自家的田地里圈地盖房子。教场村八组进行的改造也遵循着这个传统,统一把旧村推平,一推一修之间村里可供建房的土地面积增加了,然后按照每人48平方米的标准重新分配地基。谭平告诉记者,人口多的家庭不全修成房子,而是卖一块多余的地基。现在地基价格涨得很快,前年只要20万元,现在最高能卖60万元了。卖一块地基修房子的钱就有了,不用像他这样一边借债一边修。重庆人王先生买的就是村里沿体育路的地基,不用担心繁琐的手续问题,只要交给村委会3万块钱水电管线工本费和管理费,他就可以在这里安家做生意了。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891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