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南中国海只有夏天没有秋天?

作者:宋晓军

2018-02-24·阅读时长3分钟

149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60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2009年5月29日,中国海警官兵驾驶巡逻艇在北部湾中越中心线中方一侧海域进行巡逻监管 )

这个周末,作为特约评论员,不能不关心媒体已将新闻资源投入很多的利比亚局势。但同时,又不能不写20多年来自己投入精力一直关注、且热度很高的南中国海。于是,就讨个巧,将昨天看到埃及《金字塔在线》上一篇评论利比亚局势文章的题目移植过来,将专栏的题目定为:南中国海只有夏天没有秋天?

22年前的3月17日,我从寒冷的北京到海南探望在中越“3·14”武装冲突中参战的中国水兵。从天气的角度说,当时的海南对于北京而言就是夏天。同样,由于中越在南中国海南沙群岛的冲突,也让南中国海局势如酷热的夏天一样来得很早。但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巨大的经济惯性中,而在鼎盛时期一直支持越南北方的苏联在阿富汗败局已定,因此南中国海局势的“酷热”显得那么短暂。在我的记忆中,除了那28分钟的海战,就是在海口很多人都在谈论的罚款放行单(走私)和远比对南沙海战多的有关发财的街谈巷议。随后时间过得很快,1991年11月,在曾经10年间每年援越10亿美元的苏联解体前一个月,中越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当年双方的贸易额增长率为340%。随后双方的贸易额稳步增长。

到2000年12月5日,中国和越南签署了《中国和越南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按照协定,在北部湾约12.8万平方公里面积的海域中,中越双方海域面积之比约为46︰54。这是中国与海上邻国签署的第一份海域划界协定,也是解决南海海域争端的开创性文件。随后,中越之间的贸易额呈指数性增长。从2000年的24.6亿美元到2010年的250亿美元。如果将1988年中越的那场争端比喻为“酷热的夏天”的话,那么仅从双方的贸易额增长来看,可以说“成熟的秋天”快来了。但是恰恰是在2011年的夏天,中越之间至少在媒体层面再次出现了酷热的“夏天”。当然,明眼人马上就会将越南的“变脸”,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去年7月的东亚之行联系在一起。但这个解释显然还不够充分,那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

文章作者

宋晓军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领袖们的青春年代

1921年的中国

90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