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8.买房注意几件事

作者:韩秀云

2022-12-25·阅读时长7分钟

4695人看过

8.买房注意几件事

19.3MB
00:0014:00

大家好!我是韩秀云, 我们来聊一聊经济。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国人都关心的话题,那就是如何买房?

在平时讲课中,总有人问我:

老师,我想买房,是买现房好呢?还是买期房好;

是买精装修的房好?还是买毛坯房好;

是用现金买房好?还是用贷款买房好;林林总总,有各种提问。在买房的过程中,你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总结出,买房应该注意以下五点。

一、现房远比期房好

为什么呢?因为现房是睁着眼买的,期房是闭着眼买的。

也许有人问了,买房为什么会有现房和期房之分呢?

什么是现房?现房是房子已经盖好,你可以现场去看房,当时就可以买下。什么是期房?期房是房子还没盖好,你先交钱,几年以后才能拿到房子。在中国楼市火的时候,卖期房的房地产商比比皆是。

期房最早起源于香港。香港早期卖房,因为房源紧张,所以卖期房,他们叫做卖楼花。

我们来看看香港人是怎么发明期房的?

香港100年前还是一个小渔村,地产出现的时间并不长。40年代的香港人口才不到50万。

1945年抗战结束后,来香港的人数激增,几年的时间,香港人口就增加到200万。人口猛增了4倍,可香港的房屋却非常短缺,钱多房子少,一时间香港的房价和房租都猛涨。

怎么办呢?我们说,香港地产商之前的房产交易,不论是卖一个大院还是卖一座小楼,都是整体出售,当时香港房价上涨,整栋卖总价太贵了,普通人买不起,只有少数有钱人能买得起。

这样一来,大多数房地产商只能靠收房租获利。但是房地产开发商只靠收租,那资金回笼得就太慢了。

于是香港就有地产商,干脆就把整栋楼拆开来卖,比如一栋有五层,就拆成5份,分别卖给5个人。

在1952年就有两栋新楼,卖给10户,两天就卖完了,一时间轰动香港。每层差不多有90平米。一套售价2万港币。大家看,才2万港币买套房是多么便宜的房价?可当时普通人的月薪才不过两三百港币,根本不可能拿出那么多钱买房。

这怎么办呢?又有一个地厂商他要建100栋5层的楼,也打算分层出售。不过即便如此,公司资金压力也很大,没有这么多的钱怎么建楼呢?买房的人钱不够又怎么买房?于是他们想出两个招来:

一是在房子动工前就卖期房,二是支持买房人分期付款,先支付10%—30%的首付,你就可以预定一套公寓。于是,在香港开始出现了炒楼花,所谓的炒楼花就是卖期房。

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市场兴起,比香港晚了半个世纪多,很多房地产商的经验都是从香港学来的。比如说,为什么卖期房?开发商的资金不够,怎么办?他们可以卖期房啊,先获得资金再建房。买房人的钱不够,怎么办?找银行借啊!可以按揭。大家看看,香港人在房地产的销售商是多有创新精神啊,它不亚于今天的互联网。 

当你了解了什么是期房之后,我们来说,如果你买房时有现房也有期房供你选择。我给你的建议是,你有条件一定选现房,尽量别选期房。为什么呢?

一般期房预售的时候,开发商都给你看一个样板间。样板间让你看的是心满意足。但等你收房时,不管开放商把房子盖成什么样?你只能照单全收。

如果你买的期房是个烂尾楼,开发商没钱继续盖,他跑路了,你的房子就会遥遥无期。因为期房的不确定性太多了。

如果你买的是有品牌房地产,大公司的期房,可能还会好点,他们不会因为这个项目做砸了,而影响后面的项目。

二、精装远比毛坯好

大家选房,如果有精装房,就尽量别买毛坯房。为什么呢?

中国城市刚开始建房时,就像农村盖房子一样,先把房子盖起来,至于内部装修那就是个人的事情了。当你看有些农村盖了一栋栋小楼,外表很漂亮,进入一看,实在是不敢恭维,装修差得没法住。

90年代我在德国时,看到他们建房不是特别难,发现他们全是组合的,建筑材料都已经加工好了,搬来组合就行了,里面装修都搞好了,连房子外面的花草都种好了,买房人搬进,即可住。他们建得像花园一样。

2016年我去加拿大住在温哥华。我去附近看新建的房子,人家建好房子后,房里的装修都搞好了,厨房的厨具和洗手间的卫具都装好了,只需要把家具搬进来就可以生活了。

大家看,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盖房子都是装修好了。北京现在已经不允许卖毛坯房了,为了环保的需要,都必须卖精装修房。

你想想看,如果你买了毛坯房,你装修好了搬进去住,可你的楼上楼下10年都在陆续装修,就等于你十年住在工地上,你怎么生活?因此,如果有条件,请你选择精装修房,这代表房产的未来趋势。

三、贷款远比现金好

在过去那些年,我在课堂上经常说,如果买房一定要找银行贷款,贷款的期限是越长越好。但很多人都不敢找银行贷款,有的人就是贷了款,一旦有钱也立刻还上,否则就睡不了觉,这是上代人的通病。

特别是一些老年人,虽然政府年年给他们提高退休金,但是他们有钱不花,都存起来,更别说贷款买房了。

我建议,现在年青人别像老年人一样,一定要活在当下,你今天的消费得到了快乐,和你20年后得到了快乐是不一样的。

举个例子,中国老人年轻的时候没有房子住,清华的老教授们,他们年轻时,一家有两个孩子,四口人挤在一间房子里,放书桌的地方都没有,拥挤不堪。孩子长大了都出去了,后来他们都有了大房子,可房子空荡荡的,只剩下两个老人。这就是资源的不对称性,需要的时候没有,有的时候却不需要了。

说到买房为什么要贷款?有人说,等我存好钱后再买房不行吗?我想说,靠你的工资,无论怎么存钱都买不起房。

理由是:工资上涨速度赶不上房价上涨速度。中国有很多人一直是存钱买房,可一直没买上房子。为什么呢?因为通胀了。

举例:大家看,30年前我手里有5块钱,我带着它读大学、读研究生,当时5块钱放在箱子底下,我想,遇到任何事,这5块钱可以让我过一个月。那时物价很便宜,我们在大学学校食堂吃饭,一份菜才几分钱。上了四年大学我花了800块,还是国家给的。今天我这5块钱,可以在北京吃一顿午饭吗?你们一定说不行。那一顿泡面总是可以了吧!我问大家,30年后这5元钱可以干什么?可以买一瓶矿泉水吗?有人说可以。我说不可以,别说水,连这塑料瓶子都买不到。未来水资源将极度短缺。

大家看,30年前可以让我过一个月、30年今天我一顿饭,30年之后可以干什么?我们不知道。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它说明,无论哪种货币都是一国政府印的,不够了可以加印。那土地不够可以加印吗?资源不够可以加印吗?房产不够也可以加印吗?都不可以!

所以,我的观点是:买房可以不升值,但它一定跑赢通货膨胀。

你若买房找银行贷款是合适的,因为贷款利率就是那年的通胀率。你只还了本金,没还利息。谁替你还的?是存款人!他是负利率,越存越少。也就是说,用你今天的钱还昨天的贷款,你是合适。

四、房子早买比晚买好


20年前,如果你手里有10万元,你以什么方式保留到今天最划算?是存款?还是买电视冰箱?还是买汽车?很显然这些方式都赔了。因为20年前的10万元,如果能买到一套房,今天你连一个洗手间都买不起。最能保值的是房子。钱在贬值,房子却在升值。 

房子是一种特殊商品,它不仅有居住功能、有投资价值,还抵抗通胀的能力。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对房价涨,一直抱怨,总想等着房价跌了再买,可是一直没等来。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年轻人谈,他自己十年买房的心路历程。

他这样说,如果给我一个机会能回到10年前,我除了买房还是买房。2007年我想买房时,家长说:着什么急,你这么年轻还怕买不到房?2008年我又想买房,女朋友说,房价肯定会降,等降了咱再买。2010年我鼓足勇气想买房,看了几十个楼盘,问了无数个朋友,结果想买的房子都卖光了。2013年我拿上户口本,银行卡、无论如何都要买套房,结果想买的楼盘已售罄。

2016年我上网查询各个楼盘房价,已经没有我买得起的房子 。2017年我连购房资格都没了。哎,我这辈子是买不上房了!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这个年轻人的一再犹豫,他错过机会。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北京人都没有及时下手,在房价便宜时买房。什么人在北京买房了?那些到北京打工外地人,实在没有地方住,想尽办法借钱,结果他们买了房。

遗憾的是,很多北京人错过了最佳买房时机。当时房价便宜,首付才20%,银行还给贷款,那时都不买。等房价越涨越高,想买也买不起了。原来可以买一套房子的钱,现在只能买个洗手间了。

所以,如果你有钱,房子还是早买比晚买好。

五、淡季买房远比旺季好

旺季时,开发商都在捂盘,到年底了逐渐卖盘。淡季时,大家都在观望,这时你要快速出手,才能买到优惠价格的房子。

如果你想买二手房,也要把握住季节的行情。统计数据表明,从2005-2017年,这12年期间,房价指数被低估的时间,大多集中在12月至来年的3月份之前。天气冷人心也冷,这段时间的楼市很冷。 

3月份之后房价才开始上升。原因是要大家忙着过年,买房要等过年后再说。

所以,3月份是楼市的小阳春。但买房要反其道而行之。

你买房应该买在淡季,卖房应该卖在旺季。

说了这么多,让我们总结一下:

第1、现房远比期房好,因为看得见

第2、精装远比毛坯好,因为质量好

第3、贷款远比现金好,可以防通胀

第4、早买远比晚买好,因为工资追不上房价。

第5、淡季远比旺季好,可以买到优惠价格

以上这5点,是大家买房子时要注意的,仅供你参考。

好了,就到这里, 让我们下节课再见

欢迎转发分享海报

打通你的经济学思维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韩秀云

发表文章11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20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清华韩秀云讲经济·投资篇

用经济学思维打开“上帝视角”

1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