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青冢

作者:朱伟

2018-02-24·阅读时长4分钟

109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68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今年的青歌赛知识问答,有一道选择题是问青冢所在,余秋雨在借题发挥时,吟诵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第三首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首诗后人考,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杜甫已经54岁,他离开成都草堂,沿长江流落到夔州,在此地安居了两年。《咏怀古迹五首》怀夔州思古之处,这一首记秭归昭君故里,全诗为:“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根据清朝仇兆鳌《杜诗详注》对此诗的解释,诗中的“紫台”出自南朝梁江淹的《恨赋》,江淹从李陵降北,功废名辱,说到“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岱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摇”能联想“扶摇直上”,岱云是雨云,荒芜隔绝,也就是荒废。南朝梁萧统将这篇赋收在《文选》中,唐朝李善对“紫台”的注解是“紫宫”,天子的居所。“朔漠”出自南朝宋谢惠连的《雪赋》。谢惠连形容,雪生于北国冰封之上,“北户扉,裸壤垂缯。于是河海生云,朔漠飞沙。连氛累霭,掩日韬霞。霰淅沥而先集,雪粉糅而遂多”。“”是以泥堵塞,“裸壤”是传说中的裸人国,“北户扉,裸壤垂缯”的意思是,朝北的门户加泥避寒,不穿衣服的国度都穿上了衣服。

杜甫这首诗中的青冢,仇兆鳌引了《归州图经》中的“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乡人思之,为立庙香溪”。《归州图经》为唐人的地理著作,已失传,归州在唐代辖秭归、巴东两县。这段话中有两重信息:第一,昭君在边地之墓独青;第二,乡人思昭君而在香溪立庙。这引出昭君墓在秭归与塞外各有一个,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的《枣林杂俎·营建·青冢》中记载得很清楚:“荆门州青冢,土人哀昭君,招魂而葬,因名。实在大同城西北五百里,古丰州滩西六十里。”古丰州,辽置,治天德(今呼和浩特市东白塔镇),辖内蒙阴山以南大黑河流域。《辽史·地理志·丰州,天德军》中记,太祖神册五年攻下天德军,更名应天军,青冢——即王昭君墓在境内。

再追究此冢,唐朝杜佑《通典·州郡·古冀州》中有单于府,他说单于府南至榆林郡一百二十里,东南到马邑郡三百五十里,领金河县一,金河县内“有长城,有金河,上承紫河及象水”,有“李陵墓,王昭君墓”。金河即黑河,中唐边塞诗人柳中庸的《征人怨》中,金河与玉门关是边塞的象征:“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马策即马鞭,刀环是刀把上的铜环。金河县其实隋代才置,秦汉时称云中郡,故址为今呼和浩特南,到辽时称丰州滩,神册年间筑了丰州城。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城邦里的智者生活

希腊文化年精神寻踪

77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