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远帖》与《王琰帖》

《伯远帖》与《王琰帖》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4·阅读时长5分钟

101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44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刘涛
( 草书《三月帖》(大观帖本) )

两次到故宫博物院看《伯远帖》原迹,难得的机会,都在故宫特别的日子举办的特别展览上。面对晋人的笔迹,那层厚厚的玻璃,挡不住古帖纸墨散发出的历史幽光。盯着47个行书字,一遍遍地看,感受放笔直书的锋棱转侧,欣赏笔画结构的晋人风流。

《伯远帖》幅面不大,纸本,故宫博物院鉴定家徐邦达先生著录的尺寸是,纵25.1厘米,横17.2厘米。这是王珣(350~401)写给某人的尺牍。第一行提到的“伯远”,徐邦达先生著录时没有查到,故说王珣兄弟辈中没有字伯远的。其实有,这是王珣堂弟王穆的表字。宋朝汪藻《叙录·琅邪临沂王氏谱》记载:“(王)穆,(王)劭子,字伯远,晋临海太守。”《晋书·王导传》说他是“临海太守”,育有“三子”,仅此而已。《伯远帖》里,王珣夸伯远是“群从之宝”,堂兄弟中能成大器者;体弱多病,只愿闲居优游,因为出任官职,不能按自己的愿望生活了。这些内容,都不见文献记载。帖末“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四句,是对收信人而言,意思是:分别如在昨日,却类古今;远隔崇山峻岭,不能前往拜望。王珣在尺牍中道家事,行文遣词亲而敬,收信人与他应是同辈人。

王珣的行书,笔画沉厚,翻笔多,顺势起落,萧散自然。字态多取横张之势,“远”、“”的长捺横卧;“亻”旁、“彳”旁的撇画与竖画不连;结字不如王羲之那样遒劲。清人和前人一样景仰晋人的书迹,对《伯远帖》评价甚高,称其“纵任自喜,古雅有余”;对于王珣不及王羲之的那一面,则说成“力变右军父子”,或曰“尽脱王氏习气”。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布达拉宫穿越千年的大修

藏文化薪火相传

98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