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介子推

作者:朱伟

2018-02-24·阅读时长4分钟

62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151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最早《左传》中用介之推,从《庄子》后都用介子推,东汉蔡邕辑成的《琴操》中变成介子绥。介子与介之词义不同,推与绥的字义也不同。介本意是善,介之强调善的介入,《诗经·大雅·板》中由此有“介人维藩,大师维垣”句。介人就是善人,藩是篱笆,垣是墙,师是众。此句意思,善人可成国家篱笆,善众可成国家城墙。介子是庶子,不能僭越宗子,是等级身份。宗子是长子、是士;庶子在嫡系外,是大夫。绥的原义是拉车的绳索,引申为安抚,强化牺牲的含义。

《左传》中的介之推,是独善其身的典型。晋公子重耳因恐惧骊姬掌握生杀大权而出逃,随从有狐偃、赵衰等5位,未提介之推。出逃后在母国狄住了12年,随后从卫国到楚国,所有经历,都无介之推割股事。等到结束长年流浪,成为晋文公,回国后赏赐随行者,介之推不提禄位,晋文公也未想到他。介之推就说,晋文公成功,是“天未绝晋,必将有主”的结果,“二三子”以为是自己之力,是无中生有,窃人财是盗,况贪天功以为己有?在下以此罪过为合理,在上再给犒赏,这是上下相蒙,我难再与相处。他母亲就问他,你何不也去求赏?这样无声无息,怨谁呢?他说,知错而仿效,是罪上加罪,况且我说过不要俸禄。他母亲又说,也该让他知道知道,如何?他说,告诉他,就如展示身上的文饰,连身都要隐去,还需要文饰吗?他母亲说,如果这样,我就与你一起隐去,母子于是一起隐居而死。晋文公求之不得,就封绵上为介之推的封地——“以此记载我的过失,表彰善人。”

之后,《庄子·盗跖》中,“之”改成了“子”,以突出他非士、本不在犒赏内的身份。这一章描述孔子试图劝善,盗跖却以嬉笑怒骂,给予伦理道德尖锐的批判。跖字本义是脚跟,引申义就是践踏,介子推是盗跖评论的6位不得好报的贤士之一。他尽忠到割下腿上的肉供文公充饥,但文公最后却抛弃了他,使他怒而走,最后抱木而被烧死。跖说,这些贤士无疑是为祭祀被屠宰的狗、为牺牲被沉河的猪、拿瓢要饭的乞丐,重名轻生,不顾惜本家性命。明显把意思颠倒了过来。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炮灰团,极端主义

追问《我的团长我的团》

72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