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复苏新阶段

作者:邢海洋

2018-02-24·阅读时长3分钟

36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910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原油本是大宗商品的一种,现在,油价却成了另类,与其他商品脱节了。2月中旬到3月上旬,短短半个月间,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从87美元/桶涨到106美元/桶,从而带动CRB欧美指数上涨10%;可在我国,因为没有石油期货,代表大宗商品价格变动的文华商品指数却下跌了近10%。背道而驰的走势说明,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油价的特立独行似乎不难理解:原油是世界性商品,其他商品体现的则是新兴市场的需求。新兴市场提早复苏,带动工业原材料价格暴涨。而原油是一次性能源,发达国家在全球消费中所占比例仍远高于新兴市场。比如,我国进口的原油虽占到石油消费量的1/10,却还不到美国的一半。而可再生资源方面,发达国家仅靠循环利用即可维持,新兴市场正在经历的是由无到有的第一次消费阶段,相比之下胃口便大得出奇。比如,仅我国钢铁的生产和消费就占到全球的半壁江山,2009年铁矿石的进口竟占到全球贸易量的2/3。作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我国铜消费量约占全球的36%,其余铝、铅、锌和镍等金属的消费量均占到全球消费的40%以上。黄金的情况更有代表性,它反映的是中国和印度两个新兴经济体的需求缺口,10年来,印度黄金价格以年均13%的速度持续增长,超过该国GDP年均6%的增速。中国和印度两个市场占全年世界金饰及黄金投资需求总量的51%。而两个人口大国的石油消费,还不到全球石油消费的15%。也正是这个原因,原油价格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没有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而加速上涨。实际上,本轮大宗商品牛市中,无论是农产品还是贱金属、贵金属,几乎所有的商品均创出新高,唯有原油还离2008年初创出的146美元/桶有着一定的距离。

原油飙升似乎仅是北非局势等偶然因素的结果。殊不知,早在北非局势紧张以前,发达工业国与新兴经济体的单纯的复苏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工业国石油用量已开始了缓慢攀升。今年1月,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月报将2011年全球石油日需求增长预估调升8万桶,至每日141万桶。早前,由于欧洲债务危机,IEA还曾经调低OECD,尤其是欧洲的石油需求。IEA的统计显示,OECD国家的石油库存在2010年11月降至相当于58.7天用量,10月则相当于59.1天用量。冬季到来前,欧洲国家纷纷储备取暖油,成为油价坚挺的主要支撑。12月,美国原油库存下降了500余万桶,因为岩层气体开发带来的竞争,美国的原油库存居高不下,价格很长一段时间都滞后于欧洲的油价。终于,在库存下降和去年第三季度GDP增速2.6%的带动下,原油价格突破90元/桶。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8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日本之痛

地震 海啸 核泄漏

103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