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丘濂
2018-02-24·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05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3月11日,东京民众使用免费公用电话给家人报平安 )
此次地震中,日本公民表现出的冷静与秩序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自小培养的防灾意识。正在清华大学中文系学习的日本留学生仓重拓就告诉本刊记者:“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里氏7.9级强震,造成14万人死亡。政府于1960年决定将每年9月1日定为‘防灾日’,并在这一天举行模拟地震演练。”小学时代的仓重拓,每到9月1日来临,他都会因为不上课而雀跃。不知不觉中,他就掌握了地震来临时的撤退要领。“学校警报拉响,我们先会在桌子下面躲避。等到老师说可以走了,我们便把座位上的椅垫罩在头上准备下楼。椅垫经过了特殊设计,它是由防火材料制成,很有弹性,作为一个安全帽罩,能盖住整个头部以及后背的一部分。老师还会编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帮助孩子们记住地震时要遵守的纪律。比如‘おかし’这个词是‘零食’的意思。按照日文读音的罗马拼音,它应该读作O ka shi,它们也分别代表了另外3个词语:‘押さない’(osanai,不要推拉),‘駆けない’(kakenai,不要跑),和‘しゃべらない’(shaberanai,不要聊天)。”
社区和家庭是普及防灾知识的另外两个场所。仓重拓记得,在一些节庆日子,会有一辆“地震体验车”开进社区,和众多游艺活动、美食品尝并列在一起。“车里布置成了一个房间的样子,有家具以及一些家庭的日常陈设。车子开始摇晃,模拟地震8个烈度中的不同等级,你逐渐感到无法站稳。”地震烈度描述的是地震在某一地点的激烈程度,它是人的感觉强弱、器物反应的程度、房屋的损坏或破坏程度,以及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等综合在一起的定性描述。“因此这种体验也就帮助我们能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判断平常地震的破坏力,以此来决定是否要进行躲避甚至走出建筑物。”而在仓重拓的家里,他很小的时候,父母便教他怎样用一种特制的支架来固定起笨重的衣柜与天花板,防止地震时砸伤人。“我家在东京,那里小震频繁。我们还会在家里一些玻璃器皿或者电器的下面套上胶皮垫,地震时不至于滑落。我知道有的家庭里有那种发生振动时自动上锁的柜子,里面的东西不会滚出来。”仓重拓说,他家常年备有一个地震时的急救包,里面有水、食物、药品和手电筒,“放入收音机也很重要。一旦通讯瘫痪,只有靠它来了解外部信息。我们有那种摇动手柄,自动充电的收音机,不需要放电池”。
仓重拓的中国朋友韩静(化名)2007年时曾在岩手县盛冈市的岩手大学做交流学习,她很怀念那座小城里的自然景色,还有小城居民之间的浓厚情意。地震发生后,她不断拨打那边朋友的电话,直到3月13日朋友告诉她供电已经恢复,她才稍稍安心。韩静回忆,由于是外国学生,刚到学校的新生欢迎会上,校方就进行了简短的地震防灾教育。“我们拿到一个文件袋,里面有‘遇到火灾、地震时怎么办’的说明,标出学校里紧急避难所的位置。同样,我们在所在街道进行外国人登记时,也会拿到一份类似资料,告诉你这个社区可以在哪里避难,紧急联络员是谁。”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48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