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书法鉴定之初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4·阅读时长6分钟

40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52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定武本《兰亭序》所见“徐僧权”押署 )

鉴定家的对手是作伪者,但是作伪者从不露面,只是制造赝品,通过好事的收藏家,与鉴定家展开博弈。这个三角关系,始于南朝初年。

收藏之风导致作伪和鉴定。收藏名人手迹的风气,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末的西汉。《汉书·游侠传》记载,哀帝时,豪侠陈遵(孟公)封侯居长安,“列侯近臣贵戚皆贵重之,牧守当之官及郡国豪杰至京师者,莫不相因到遵门”。陈遵是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不但行侠仗义,而且“略涉传记,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东汉前期,帝王也好收藏书法名家的书迹,《后汉书》说,宗室敬王刘睦“能属文”,“又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及病寝,(明)帝驿马令作草书尺牍十首”。

南朝以前,收藏活动都很单纯,既无造假之虞,亦无鉴定之烦。到了“二王称英”的公元4世纪至5世纪之交,出现了伪造的“二王”书迹。当时揭露造假活动的人是中书侍郎虞龢,他奉宋明帝(465~472年在位)诏令,鉴定宫廷的书法藏品,在呈送的《论书表》这份“总结报告”中指出:宗室新渝惠侯刘义宗喜好收藏,不计贵贱地悬金招买“二王”书迹,“而轻薄之徒锐意摹学,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真伪相糅,莫之能别,故惠侯所蓄,多有非真”。刘义宗是《世说新语》作者刘义庆之弟,刘宋建国的公元420年由新渝县男进爵为侯,公元444年卒,谥“惠侯”。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炮灰团,极端主义

追问《我的团长我的团》

72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