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4·阅读时长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224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第一次听到“圣诞老人”这个名词的时候,是在小学的冬季晚会上,那年我才10岁。那晚,班里的几个文艺积极分子,用地道的南京方言传播着不知从哪儿听来的这个据说是当晚压轴的节目名字,这口音是如此的重,以至于让我竟听成了“生蛋”,看着同学们兴奋的脸庞,我很疑惑……究竟是什么样的老人可以“生蛋”呢?到了晚会的末了,自然既没有“生蛋”,也没有“圣诞”,只记得是教我们自然课的老师穿戴着南极仙翁的头套与戏服上台,乐呵呵地走了一圈……
放到现在而言,不知道圣诞节,没有听过圣诞老人传说的10岁城市孩子应该是很少吧?但在当时而言确属正常,在一个刚刚开启国门的社会里,人们所能了解的外界知识是那么稀缺,即使书店里有这方面的书籍,家长受制于经济条件也常常舍不得买,就连找到一张圣诞老人的图片都很困难。一直到我12岁小学毕业时,我才在爸爸给我买的那本《丁丁历险记》上第一次看到驾驶着麋鹿雪橇的圣诞老人模样,我开始知道,原来圣诞老人是在夜里从烟囱进入家中给小朋友送礼物的,礼物会装在床头的袜子里……但每当想起这一点,我就非常失落,因为我家没有烟囱,我以为圣诞老人永远都不会来。也曾在平安雪夜的晚上故意撑起已经睡意蒙眬的眼睛,一边生怕爸妈发现,一边紧张地盯着窗外,那是因为,我以为会听到铃声,会看到他在窗外驾驶雪橇车赶路飞行的场景。
念初二时,社会的物质条件渐渐丰富了,人们了解圣诞传说的渠道,尤其是参与圣诞的活动也变得多了起来。那年的平安夜,我所就读的中学旁边有座“圣保罗”教堂,在那里聚集了很多等待做弥撒的信徒,他们唱着颂歌,神情安详而又善良,牧师在带领他们分享一年来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内心的祝福及爱。我们中学生最关心的还不是这个,不少人争先恐后地排队去领取教堂发放的一种小饼,我却因为怕人多而没有加入队列中去,第二天听同学们说起此事后,为没有吃到而深感懊悔,到处问人饼的滋味究竟如何。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798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