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涛
2018-02-24·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50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褚遂良 )
褚遂良是欧阳询、虞世南的晚辈,相差近40岁,他们是初唐书坛上齐名的三大家。“初唐”这个时段,宽泛一点说,指武则天篡唐之前的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共60余年。这三家的书法特点,盛唐书家徐浩有个形象比喻:“虞得其筋,褚得其肉,欧得其骨。”虞、欧去世之后,褚遂良独擅大名,成为唐朝新生代书家的翘首。清朝帖学家王澍认为,褚遂良的影响力贯穿整个唐朝,“稍险劲则为薛曜,稍痛快则为颜真卿,稍坚卓则为柳公权,稍纤媚则为钟绍京,稍腴润则为吕向,稍纵逸则为魏栖梧,步趋不失尺寸则为薛稷”。刘熙载《书概》干脆把褚遂良称为“唐之广大教化主”。
他是褚亮的次子,生于长安,入唐时23岁。26岁出仕就在李世民秦王府做铠曹参军,管理武器装备。太宗贞观年间,由秘书郎做到中书令,以直谏著称,骨鲠风采,是魏征一流的人物。太宗临终托付后事,委为顾命大臣。高宗朝官至宰相,高宗废王皇后改立武昭仪(武则天),他执意劝谏,到了“解巾叩头流血”的程度,得罪高宗的神圣爱情,被逐出朝廷,贬到地方任职。初贬潭州(今湖南长沙),再贬桂州(今广西桂林),最终贬到当时唐帝国最南端的蛮荒之地爱州(今越南清化),63岁客死该地。他的子孙因受牵连也流放爱州,高宗临死前发慈悲,下诏“放还本郡”,这本郡不是褚氏汉代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而是自东晋以后定居的钱塘(今杭州)。
作为书法家,褚遂良的转折关口在43岁那年,顶虞世南去世后的空缺,开始兼任唐太宗的“侍书”。举荐人是唐太宗都要敬畏三分的魏征,推荐词是:“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在皇帝身边做侍书,俨然首席御用书家。那时,宫廷里还有一批擅长书法的“供奉搨书人”,如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之流,太宗赏赐皇子和朝贵的王羲之《兰亭序》摹本,都由他们复制,赵模还写过昭陵大碑。他们无学识,不过是宫廷里的工艺匠人。贞观年间,殷令名、于立政等官员也写碑,却非皇家钦点之制;太宗的近臣长孙无忌和杨师道写过《唐太宗登逍遥楼诗碑》,但是书法不如褚遂良专业。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