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4·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907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记者/王墨馥
完全出于兴趣
1967年从美术专业毕业的黄永松,刚开始做一些纪录片的拍摄。有一次接触到京剧题材,“为了把要拍摄的东西弄懂”,黄永松找到了当时在台北的一个戏团。“比如我了解到,京剧里踢腿是要踢矮不踢高的,这样腿就要有一个反向的弯度。剧里二郎神是三只眼的,额头上第三只眼睛要放在鞋尖上,然后踢腿把脚抬到额头的高度,将眼睛贴上去。”这之后,黄永松看戏就会孜孜探求,“就像我们喝茶、听古琴,精神会有共鸣,那是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的”。
这时,从国外回台湾的吴美云偶然看到黄永松拍的纪录片,非常欣赏。她回国就想办一份能让外国人看的中国报纸杂志,让他们了解东方生活,而她正好缺个美编。“那时候有句话:你要害你的朋友就让他去办杂志,因为都亏本,赔得血本无归。我们两个傻乎乎的,我是学美术的不懂行,她不了解国内情况,但这样我们没包袱,更洒脱。”于是1971年1月,英文版的《Echo》(回声)开始制作,杂志定位就是从点点滴滴搞清楚那些曾打动过黄永松的民间传统文化。“我们注册的是双月刊,但是有时候选题丰富,我们也可以改为一个月出一期。”而最初找选题的方法是,“听说哪里有有意思的民间工艺,我们就跑过去,边去查这项工艺的历史资料,边实地踏访。没有条理,全凭兴趣,后来才慢慢整理出5种10类56项的体系”。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5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