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超
2018-02-24·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91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教授王强 )
记者在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教授王强的办公室里看到一幅照片:在山脊上竖着几张巨大的网,每张高达十几米,每张网下都有引水管通向山下。“这些就是南非的大型雾水采样器,大雾飘来的时候,就凝结在这样的网上,顺着引水的管子流到山下。”这里的居民早在90年代就开始用细密的网架在山上,用来捕获雾中的水。据说一张网一天可采集170升水,一个小村每天从雾中能获取1万升的生活用水。
在我国采雾就完全不同了。王强指着两个烧杯中的液体,呈黑色不透明状,两个烧杯前分别标着“1999-11-22”和“2006-12-12”。“这就是从北京收集的雾水,标的是采集日期,里边含有大量的碳黑,才变成这个颜色。”
“雾水和雨水的成分都可以指示空气中的污染物,但雾的形成有更强的局地性。”王强介绍说,雨水由于云层移动,无法真实反映某一个地区的空气状况,“雾就在当地产生,对于局地的空气污染状况反映更加直接”。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0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