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伟
2018-02-24·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963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描绘清军 1859 年第三次大沽之战场景的插图 )
寻找大沽炮台
大沽炮台到底在哪里是第一个要搞清楚的问题,这并不容易。从塘沽经海河跨海大桥向南,下桥经收费站仅500米左转,便是今天的大沽口南炮台遗址所在地。遗址管理人员强调说,这里遗存的“威”字号炮台是大沽炮台现今唯一留存的一座。史载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前,大沽炮台其实共有6座。1858年5月英法联军入侵大沽口后,当时负责防务的直隶总督谭廷襄逃跑,大沽炮台毁于英法联军炮火。签订《天津条约》后咸丰皇帝任命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亲自督办和重建大沽炮台,当时僧格林沁耗时4个月重修的便是6座。
僧格林沁重修的炮台分为南岸3座,从南到北分别命名为“威”、“镇”、“海”。北岸2座,从东到西命名为“门”、“高”。另在北岸名为石头缝处新建1座,作为南北炮台的后援。全称为“威镇海门高”的南北炮台,很清楚的意思是“威武地镇守于海门的高处”,完全是取地理之利。史料记载5座炮台只有“威”字号是圆形炮台,这正是实地勘察中发现唯一留存的1座。炮台如今仅存一层,一条马道贯通到顶部,面积大约为300平方米的顶部夯土有多个垛口,安置着数门在炮台附近出土的残破铁炮。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