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在季节变幻的天空里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4·阅读时长6分钟

43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197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曼哈顿街上奇特的金属折墙

文 / 林鹤

曼哈顿的建筑成团成群,出名的不少,真正优秀的并不很多。曼哈顿的建筑密度太大,后来者想在这儿插进一根针都不容易。曼哈顿寸土寸金的地方,建筑以商业为主,此外尚能立得住的就得是MoMA般名号的文化巨头。一家“流浪”了40年的“小”博物馆,想在曼哈顿立起一座值得称道的本部来,可不是太难?

美国民间艺术博物馆从1961年开始创办,原名里起先还有个“早期”的前缀,显见得是取了“土风古人”的路数,像是甘于闪在宏大框架以外,只做些拾遗补缺的收集工作,没打算做出什么了不起的动静来。若非托福现代主义逐渐站稳脚跟,扩大了艺术的范畴,这“民俗”一派要想跳脱物质遗产的身份,升格成博物馆艺术品,可不是鼓动唇舌随便吹吹牛就办得到的。对应着这般自我定位,它对开馆的建筑本身也一直都不存什么雄心壮志。1963年9月底首次面向公众的时候,它只在53街上租了某家联排式住宅有客厅的那层楼。1979年这家博物馆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产业,在53街租屋的隔壁向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买下了相邻的两座联排式住宅。此后直延宕到80年代末,为自己兴建固定展馆才排上了日程。为此,它不惜又过了4年居无定所四海巡游的日子,腾出53街的产业预备夷平了盖新楼。考察过30多家建筑设计事务所以后,民间艺术博物馆挑中了托德·威廉斯-比莉·钱(钱以佳)合作事务所来做设计。

新楼的建筑面积将近2800平方米,在地下两层里放着大讲堂和研习空间,首层除了门厅之外还有博物馆的商店,二层有间咖啡厅,三至六层则是一水儿的展览空间。身为一座博物馆,虽然藏品无非下里巴人的手工艺,毕竟也该堂皇些才好,这规模终归是有点儿小了。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8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8000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谁能治好乳腺癌

走近江泽飞与他的新锐团队

70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