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涛
2018-02-24·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861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小川本)
智永俗号“永禅师”,历经梁、陈、隋三朝,高寿近百岁。他一直生活在风景怡人的会稽境内,先居嘉祥寺,后来为了守护七世祖王羲之墓,与兄惠欣在“山阴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置寺而住。王氏世代信奉天师道,智永却落发为僧,梁武帝感念兄弟俩崇信佛教,于他们的僧名各取一字,赐名永欣寺。智永皈依佛教,正当南朝佛教兴盛之际,似乎有赶时髦的嫌疑,而我更相信,智永这个举动是为自己选择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
托命佛门的智永,私心所好是书法。后人说到他,往往和王羲之联系起来,很少有人知道他出自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这一房。当年王羲之的七子一女中,徽之的名士习气最重,“蓬首散带”,一副不修边幅满不在乎的样子,兴致来了就要大声歌咏,晋人叫做“啸咏”。徽之“雪夜访戴”最能显示他卓荦不羁的性情。居山阴时,值雪夜初霁,他兴致大发,独自酌酒,咏叹左思《招隐诗》,忽然想到隐居剡县的戴逵(安道),乘小船访之,天亮才到戴家门口,却不见而返。人问其故,徽之回答:“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一语惊人,便成千古佳话。
徽之先后在大将军桓温、车骑将军桓冲府中任参军,不干活,白拿俸禄,用汉朝人的话说叫“尸位素餐”,在东晋却是名士的一种做派,名曰“不以事务自婴”。有一次,早晨例会,桓冲对他客客气气地说:“卿在府日久,比当相料理。”要他做点分内的事。徽之不接话茬,两眼望天,将记事用的手版支着脸说:“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耳。”那时桓氏虽然掌握兵权,但是门第低贱,喜欢任用王谢子弟装点门面,对徽之只好听之任之。后来徽之任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属清贵之位。在天子跟前要衣冠整齐,要随叫随到,要尽职尽责,他散漫成性,受不了约束,弃官跑回会稽,卒于公元386年,献之也在那年去世。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