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殳俏
2018-02-24·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686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有人送给我肯尼思·本迪纳的《绘画中的食物》,讲述出现在从文艺复兴到当代的各种绘画作品中的食物。作者简介十分简单含糊,大意是此人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艺术史的教授,曾经写过《维多利亚绘画简史》和《福特·马多克斯·布朗的艺术》。此老兄大约保持着七八年出一本书的频率,总是钻研些稀奇古怪的艺术课题,研究画作中的食物是他2004年的作品,而现在本迪纳先生的兴趣则已经转向了摄影作品中的美国总统形象。
关注那些以食物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也曾经是我的个人兴趣——更具体一点说,是我童年时代的个人兴趣。彼时我还是学龄前儿童,所认识的字不多,不足以阅读伟大的文字作品,但那个时代可供小孩欣赏的绘本也寥寥无几,所以只好把家里所有的画册翻出来看个遍。说实在的,你不可能在那个年纪就轻易地看懂圣母和耶稣的故事,也不会对那些在森林里嬉戏的裸女和人头马产生太多的兴趣,唯一能够实实在在把握的东西就是——一张画里有几个滚在桌上的苹果,另一张画里则有些待烹的野兔和山雉,又到了另一张画中,它们已经成了农夫的盘中餐,那个家伙虽然一脸的冷漠,但仍掩饰不住吃得正欢的表情。也只有这些,能构成对一个饥肠辘辘正等着吃晚饭的小孩的莫大的心灵震撼。
回过头来说肯尼思·本迪纳的著作——这本著作宣扬的却是另一个观点,爱吃和爱画吃是两回事。这也解答了我当年的一些疑问,为什么那些明明是令人馋涎欲滴的食物,在绘画作品中却经常以一种灰暗、冷漠的姿态呈现。并且画家们对于未成品的食材永远比对已经成了一盘子热气腾腾的食物兴趣来得大。用本迪纳老兄的话来说就是:“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全盘接受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观点,但是,食物拜物教——用死亡的物体代替活生生的生物——却是食物画的中心。正是拜物教给予了食物画以持久的快乐感。”简明说,本迪纳的观点就是,在西洋画中,食物最光辉的一刻并不是它们被送进嘴里的那一瞬间,相反,恰恰是它们从“一件事物”变为“食物”的那一个瞬间,类似梨子等待被咬,土豆等待被切,胡萝卜等待被煮,牛犊等待被宰的那一个瞬间。食物之所以成为食物,其关键是它们被人牢牢控制了。就好像梅尔·查比洛论述的塞尚那样——塞尚那些著名的苹果代表的是他的性欲,当他在画中对这些苹果进行编排布局时,也就意味着他对自己无形的性欲进行了控制,于是,他最终满足了自己对于冷静的控制力的需要。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6人
作家、编剧,悦食中国文化项目创始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