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静
2018-02-24·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566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1980年,叶永烈在成都将他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送给少年读者
“80后”女孩听说我要采访叶永烈,一脸茫然:“他是谁?没听过。”对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度过童年时光的人来说,叶永烈是仅有的那一点点粗浅科普知识的启蒙者,虽然他只写过几年的科普文章,还都是中短篇,余下的几十年全花在了纪实文学上。他自己也更为看重最后这个职业:“科学的东西不大能表达我的思想,纪实文学能充分表达思想,我更想关注时代和人的命运。好多人觉得我放弃科幻创作可惜,我觉得还是写纪实文学比科幻重要。”
67岁的叶永烈三次改行,“我在人生道路上改了好几次,从化学系毕业后到电影厂当导演,又写科幻小说,再转到中国当代重大题材的纪实文学”。他的每一次转行表面看是个人意愿,却逃不开大时代的挑选。
大学二年级时,叶永烈写了化学小品《碳的一生》,他想:这种书最适合给少年儿童看,他在新华书店翻到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地址——延安西路1538号,寄过去。那时的他是理工科文学青年,11岁发表小诗《短歌》,经常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发表散文。宿舍的门正对着阅报栏,上面登着叶永烈的大名,有同学问他:“这个叶永烈是你吗?”“我说是同名同姓,那时做学生要低调,运动很多,弄不好受到批判,很小心。”叶永烈家在温州,坐火车非常遥远,他大学有三年没回过家,寒暑假泡在阅览室,北大有全国藏书第二的图书馆,阅览室是开架的。空闲太多使他尽可以舞文弄墨,《碳的一生》的责编恰恰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化学组编辑,本来已经约了上海的中学老师写,风格太像教科书,因为叶永烈只有20岁,心态和文风与小孩子近似。于是化学组的173个为什么,他负责了163个。加上为气象、农业、生理卫生所写的词条,第一版中共有900多个词条,叶永烈写了200多条,是那部书里创作最多、最年轻的作者。每篇“为什么”约一两千字,稿费10元,叶永烈打折,因为他是学生,编辑们说:“不要产生第二个刘绍棠。”刘绍棠是建国初期的少年天才,1957年打成右派,当时普遍舆论认为他稿费太多,因此堕落。
发表文章0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