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一场卷土重来的口袋信息战争

作者:尚进

2018-02-24·阅读时长3分钟

61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945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日立 1.5 英寸厚液晶显示器

PDA(个人数字助理)必死,这是2006年整个消费电子行业公认的趋势,大家都看到了Palm公司,这个PDA先驱的衰落。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极大地加速了PDA进入博物馆的速度,似乎每个人口袋中的位置铁定要被智能手机牢牢占据了。可就在这个时候,尼古拉庞帝的100美元电脑让大家看到了廉价小电脑的价值,有限的价格,有限的计算能力,足够应付每个人日常的网络数字生活了,很快微软逆流而上开始力推自己的口袋电脑UMPC概念,英特尔也不遗余力祭出了口袋电脑的概念。突然间,必死的PDA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衣钵继承人,手机与笔记本电脑之间的技术鸿沟出现了一个模糊的中间角色。

在2008年的消费电子展上,这个模糊的中间角色越来越清晰起来,尤其是当《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丹·克莱柯在CES开幕式的当天写了一篇《全部网页的口袋化:技术巨擘间的戮力》的评论,直接揭开了背后力推这种新口袋设备的技术巨头始终虚掩的面纱。包括索尼、高通、雅虎、英特尔,从芯片巨头到消费电子大亨,再到互联网公司,一条清晰的关系链呈现出来。很多公司看到了手机浏览互联网的先天不足,同时也看到了苹果iPhone赢得人心的法宝,3.5英寸大屏幕和源自苹果电脑上的浏览器,习惯电脑上网体验的人们似乎悄悄产生了一种信息交互模式的大屏幕依赖。这种中间角色也许在技术上未必最尖端,却以高档手机的价格和接近电脑的性能实现使用者数量的最大化,与之对应的则是新兴市场人口对于技术产品消费的热忱。就如同印度塔塔汽车刚刚宣布的2500美元Nano汽车那样,尽管只有33马力,没空调也没自动窗,连发动机转速表都没有,却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买得起,都可以实现最基础的个人交通梦想。新兴口袋电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也在迎合全球新兴市场国家人民的消费渴求。

英特尔首席发言人阿南德(Anand Chandrasekher)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道:“英特尔注意到了美国本土消费者对于能装入夹克口袋的网页浏览器存在精神依赖,在中国和德国,很多人都期待这种能一目十行式的全网页体验。即便在日本这样手机互联网早已经泛滥的地方,依旧有88%的人不能满足于自己手机不足2英寸的纤小屏幕,人们需要更电脑化和没有被阉割的互联网浏览体验。”而在到底多大屏幕最适合浏览网页的问题上,索尼和高通产生了各自的理念。索尼站在消费电子设计的角度认为3.5英寸的屏幕最好,足够小巧地随身装入口袋。而高通则站在芯片设计公司的角度认为5英寸最合理,只有5英寸大小才能容纳下足够多的功能,芯片运行的计算效能不会浪费。

文章作者

尚进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谁能治好乳腺癌

走近江泽飞与他的新锐团队

70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