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人造太阳”计划里的中国角色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4·阅读时长10分钟

49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254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2006年2月4日,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在安装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

文 / 陈超    实习记者 / 陈晓晨

ITER计划

按计划,ITER组织将在卡达拉舍建造一个世界最大的热核聚变实验堆,将首次实现持续50兆瓦核聚变反应,如果成功,将意味着国际核聚变研究完成了反应堆的工程物理实验阶段。也就是说,解决了核聚变反应在工程方面的关键问题,紧接着就是建立示范反应堆,寻求降低材料成本的方法,下一步将是投放市场,实现核聚变能的有效利用。

有数据显示,地球上的已探明石油储量还不够开采50年,天然气和铀也仅够60年左右。随着石油价格上涨,能源危机再次被提起,各国也加快了新能源研发,核聚变能就是重点之一。“1升海水产生的核聚变能,相当于300升汽油。”中国ITER办公室副主任罗德隆用了这样一个诱人的比喻。核聚变不仅在释放能量上有巨大潜力,而且原料可以从海水中获取,如果核聚变能利用成功,地球上的海水足够使用数十亿年。核聚变能还有一个好处,“是清洁能源,核裂变的原料本身带有放射性,而核聚变反应过程中,不产生放射性的物质。即使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那样发生损坏,核聚变反应会立即中止”。罗德隆说。在这一系列的动力下,核聚变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8000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谁能治好乳腺癌

走近江泽飞与他的新锐团队

70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